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记录唐朝名将李靖的军事思想的兵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 |
---|---|
全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 |
其他名称 | 《李卫公问对》 《唐李问对》 |
作者 | 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托名:李靖 |
类型 | 兵书 |
系列 | 武经七书 |
语言 | 文字:中文 |
版本 | 《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丛本 |
成书年代 | 北宋 |
主题 | 是一部记录唐朝名将李靖的军事思想的兵书 |
发行信息 | |
连载状态 | 卷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个问答。 |
出版地点 | 中国 |
题解
编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所撰。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此书的记载,所以许多人怀疑此书是伪作。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朝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是熟悉唐太宗、李靖的思想的人根据他们的言论所编写的,系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多次谈兵的言论辑录,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军制、阵法、训练、边防诸问题,但主要讨论作战指挥。
内容简析
编辑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可见,问对论兵模式本身具有优点,同时也是古代文人对戎事笔录的一个传统。
内容特点
编辑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李靖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评价
编辑该书继承并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军事思想,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军事理论,备受历代的重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收入到《武经七书》中,作为武学科举的必读教材。南宋戴少望《将鉴论断》称其:“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
该书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阐述,例如奇正、攻守、虚实、主客,着重探讨了争取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并对阵法布列、古代军制、兵学源流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版本
编辑- 《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
-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丛本
-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体例
编辑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个问答。
- 上卷——主要论述奇正关系
- 中卷——主要论述各种阵式的演练和实战
- 下卷——主要论述指挥作战的原则
参看
编辑
武经七书 |
孙子 | 吴子 | 司马法 | 六韬 | 尉缭子 | 三略 |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