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麻鸭

一种鸟类

赤麻鸭学名Tadorna ferruginea),又名渎凫黄麻鸭黄凫,俗称红雁黄鸭,古称鸳鸯。迁徙性鸟类。

赤麻鸭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 鸭科 Anatidae
属: 麻鸭属 Tadorna
种:
赤麻鸭 T. ferruginea
二名法
Tadorna ferruginea
(Pallas, 1764)
T. ferruginea分布范围(编译:国际鸟盟和世界鸟类手册(2016)2014。)
  繁殖区
  留鸟
  非繁殖区

生态环境

编辑
 
一只生活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的赤麻鸭
Tadorna ferruginea
 
Tadorna ferruginea

赤麻鸭的生境多样,从世界屋脊的高原湖泊到平原地区的湿地沼泽都能看到它们,山区小溪、开阔的水塘、海边沙滩甚至靠近绿洲的戈壁滩都是赤麻鸭的活动范围。

分布地域

编辑

繁殖于欧洲东南部、亚洲中部、蒙古非洲西北部以及中国东北内蒙古、西部省份如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越冬于日本南部、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非洲尼罗河流域,中国的华北长江流域省份,偶见于台湾岛内。

特征

编辑

麻鸭属的鸟类体形介于河鸭属雁属之间,体长58至70(23至28英寸),翼展110至135(43至53英寸)。赤麻鸭无论雄雌通体橘黄色,头部的颜色较淡,逐渐过渡到近白色,雄性赤麻鸭在繁殖季节颈部会出现一条黑色的狭窄颈环,但趟它不用力伸长颈部,这个黑环常常隐藏在黄色的羽毛间而无法观察到;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初级飞羽也是黑色,在身体其他部分橘黄色的衬托下黑色的后部非常明显;次级飞羽端部为带有金属光泽的墨绿色,形成明显的绿色翼镜,这种墨绿色的翼镜非常独特是赤麻鸭所特有的;翼上覆羽白色,飞行时两翅白黄绿相间非常醒目。本物种虹膜褐色,和脚均为黑色。

文化

编辑

赤麻鸭应该算是中国古人最熟悉的鸟类之一,在清代之前其官方名称为鸳鸯。因雄鸟与雌鸟终日并游,须臾不离,所以又称其为“匹鸟”,郑玄曰:“匹鸟,言其止则相耦(偶),飞则为双,性驯耦也。”崔豹古今注》亦云:“(鸳鸯)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至死,故曰'疋(匹)鸟'。

因为赤麻鸭的生活习性多为成双成对结伴而行,又有一个醒目的特征是头部略呈白色,很容易让人产生“百年偕老”的联想,这就使得鸳鸯与男女爱情的联系被进一步强化。诗词里常有“鸳鸯白头”的描写。

  • 如李商隐《石城》诗:    玉童收夜钥,金狄守更筹。共笑鸳鸯绮,鸳鸯两白头。
  • 梅尧臣《依韵和徐元舆读寄内诗戏成》:    鸳鸯同白首,相得在中河。水客莫惊笑,云间比翼多。

所以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赤麻鸭(鸳鸯)常被作为是恩爱夫妻和忠贞不渝的永恒爱情的象征。

虽然鸳鸯这个名称被赋予了忠贞不渝的美德,但并没有享受到人们“专一”的对待,古人先后将两种鸭科鸟类认定为鸳鸯,一种是最早的鸳鸯,现在的中文学名是赤麻鸭;另一种是后来取而代之者,原本的名称叫㶉𫛶。

㶉𫛶,因其常常是雌雄相伴活动,古人视作鸳鸯的同类。古人又认为㶉𫛶“其色多紫(《尔雅翼》)”,而将它称作“紫鸳鸯”。但随着㶉𫛶的“人气”不断提升,民间开始有意无意地将“紫鸳鸯”的“紫”字省去,直接呼㶉𫛶为“鸳鸯”,如北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图样”里的鸳鸯与㶉𫛶甚至被交换了名字。 《尔雅翼》特别澄清道:“今妇人闺房中,饰以鸳鸯,黄赤五采,首有缨者,皆㶉𫛶耳。”[2]但紧接着又说:“然㶉𫛶亦鸳鸯之类。”显然没有对㶉𫛶取代鸳鸯的现象表达反对意见。

宋代以后,㶉𫛶在民间已坐稳了“鸳鸯”这把交椅,原来的鸳鸯(赤麻鸭)逐渐被人们淡忘。唯明朝官方典籍和部分文人笔下仍坚持使用二者的传统名称。

本草纲目》描述的鸳鸯外形是:大如小鸭。其质杏黄色,有文采,红头翠鬣,黑翅黑尾,红掌,头有白长毛垂之至尾。[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到了清代,雍正时期由宫廷画师余省(字曾三)绘制的《百花鸟图》中,“鸳鸯”不再是赤麻鸭而是原来的㶉𫛶。至此㶉𫛶的“鸳鸯”身份得到官方认可,而后人大多完全忘记了鸳鸯的本来面目。

食物

编辑

赤麻鸭为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谷物、水生植物、昆虫软体动物、小鱼等。

繁殖与保护

编辑

赤麻鸭最高的繁殖记录在海拔5700米的青藏高原,据考查,它们每年4-5月开始交配,交配前有一系列仪式,交配在水上进行;筑巢在湖岸、岛屿的土洞岩隙或树洞中,有时牠们还利用狐狸、旱獭等动物废弃的洞穴筑巢,每巢产卵6-10枚,早成雏,雏鸟孵化后亲鸟有背负雏鸟飞行的行为,这是其它雁形目鸟类不曾有的;幼鸟一年性成熟。

赤麻鸭虽在IUCN 3.1中被列入无危名单,但依然受到捕猎和栖息地破坏的威胁,中医认为赤麻鸭去羽毛及内脏、肉鲜用或焙干用,有补中益气、补肾壮阳、祛风除湿、解毒的功效;另外本物种体形较大肉质鲜美,常被作为野味而偷猎。目前本物种野外数量正在呈减少的趋势。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adorna ferrugine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2. ^ 爾雅翼-卷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