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升平署

颐和园升平署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东侧。道光七年(1827年),改南府为升平署。升平署在皇家行宫园林分设五处行署,颐和园行署即其中之一。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在颐和园东北界外的自得园旧址西部,同时兴建了升平署行署,作为宫廷的梨园子弟以及太监的住所与存放演出用服装道具的场所。[1]

颐和园升平署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颐和园东宫门外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9-19
认定时间2021年8月19日

光绪十七年(1891年),颐和园东宫门外自得园旧址西部,建成一组南北纵向相连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筑群,同德和园大戏楼隔颐和园墙相望。清朝末年绘制的《五园图》描绘有该建筑群。颐和园文物管理部门称,南起第一个院落为步军统领衙门公所,专责颐和园保卫工作,管理颐和园附近46处堆拔(哨卡);第二个院落是档案房;第三、四个院落是“沿革升平署衙门”,即颐和园升平署。[2]

宣统二年(1910年)《内务府档》载:“升平署为报堂事,本署建堂地址在京西颐和园东宫门外迤东偏北,东向,前后凡二十三重,其廨舍之数共房间二百十二间,设立沿革升平署衙门,于光绪十七年奉旨赏住。”[2]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颐和园升平署遭土匪劫掠。《升平署日记档·光绪二十七年》载:“当日,本署总台递世大人,为本署颐和园、城内本署自遭兵燹失去衣靠盔杂、行头切末事,计此报堂单底。升平署总管马为报堂事,本署钱粮处首领狄得寿等报到,于上年七月二十一日后,被土匪抢去颐和园后升平署存收衣靠盔杂、切末行头等项,连箱六十三只,圆笼二十三挑,俱各失去无存。八月二十日,首领带人前往查验是实。”此后,颐和园升平署继续承应颐和园戏曲演出。[2]

1924年,逊清小朝廷被鹿钟麟驱逐出紫禁城,升平署解散,颐和园升平署所存物品全部散失。1928年,颐和园升平署旧址成为颐和园事务所下辖的颐和园民众学校(颐和园小学的前身)校址。1942年,被日伪当局办的“建设总署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占用。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转归清华大学农学院。1950年,被中共中央党校接收并管理。[2]

颐和园升平署坐北朝南,正门南向,自南而北有相连的8组三合、四合布局的房屋组成。如今基本保存完整。2001年,以“升平署”之名公布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2009年,颐和园升平署获得修复。后来成为北京升平颐和论坛中心的所在地。2011年10月30日,“弘扬国粹重振升平——升平署文艺研究座谈会”在北京升平颐和论坛中心即颐和园升平署举行,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京剧演员李维康、学者丁汝芹等出席。主办方在会上宣布,颐和园升平署将逐步恢复京剧演出。[3]

保护

编辑

1981年,颐和园升平署被定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5年修缮[4]

2021年8月19日,颐和园升平署升格为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编号9-17。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