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突角蟾
角蟾科角蟾属两栖动物
尾突角蟾(学名:Boulenophrys caudoprocta)也称尾突异角蟾,一种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及湖北省[2]等地区的两栖动物,隶属于角蟾科布角蟾属。模式产地为湖南省桑植县天平山。[3]
尾突角蟾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两栖纲 Amphibia |
目: | 无尾目 Anura |
科: | 角蟾科 Megophryidae |
属: | 布角蟾属 Boulenophrys |
种: | 尾突角蟾 B. caudoprocta
|
二名法 | |
Boulenophrys caudoprocta (Shen, 1994)
| |
异名 | |
|
形态特征
编辑尾突角蟾体型较大,雄蟾体长77毫米左右,皮肤较光滑,背部呈豆灰色,具有褐色斑纹;眼后具有倒三角形褐色斑,四肢背面具有褐色横纹;身体腹面为淡褐色,腋腺和股腺呈明显的白色圆形。雌蟾体长78毫米左右,皮肤较粗糙,背部呈深红色,咽部和胸部为红色,腹部及股腹面为乳白色。尾突角蟾的尾杆骨特长,超过坐骨后缘,具较长的尾突,是本种非常特殊的特征。[4]
保护
编辑本种于2023年被收录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参考文献
编辑- ^ IUCN SSC Amphibian Specialist Group. Megophrys caudoproc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e.T57634A63857086. [2022-03-25].
- ^ 戴宗兴; 刘爱民; 杜建峰; 刘家武. 湖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尾突角蟾. 动物学杂志. 2011, 46 (2): 142–143 [2022-03-25]. ISSN 0250-3263. doi:10.13859/j.cjz.2011.02.021. CNKI BIRD2011020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1).
- ^ 沈猷慧. 1994. 中国角蟾属(无尾目:锄足蟾科)一新种//中国动物学会. 中国动物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论文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603-606.
- ^ 沈猷慧; 谷祺; 廖春林. 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两栖纲,角蟾科)的进一步记述. 动物学杂志. 2013, 48 (3): 351–356 [2022-03-25]. ISSN 0250-3263. doi:10.13859/j.cjz.2013.03.020. CNKI BIRD201303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21).
- ^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3-06-26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这是一篇与两栖动物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