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张氏世系图

桐城张氏家族,最早可上溯至明朝隆庆二年进士,后官至从三品的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的张淳,其后家族也在明代历任高位,到了清代张英以后,桐城张氏一共出了13位清代进士,12位翰林官员,昭梿的《啸亭杂录》中便记载了刘统勋弹劾张廷玉家族的势力之大:“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而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臣窃闻舆论,动言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今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姚氏与张氏世姻,仕宦者有姚孔振等十三人。虽二姓本系桐城大族,得官之由,或科目、荐举、袭荫、议叙,日增月益,以至于今,未便遽议裁汰。惟稍抑其升迁之路,使之戒饬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

介绍

编辑

两朝显赫

编辑

桐城张氏家族,最早可以追朔至明朝隆庆二年进士,后官至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的张淳,而后传到张英的叔父张秉贞时,其以浙江巡抚南明兵部尚书的身份,在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随着南明监国、潞闵王朱常淓投降清朝,后在清代顺治朝,历任礼部仪制司郎中、通政参议、兵部左侍郎刑部尚书,后官至兵部尚书,后卒于任上,谥号僖和

六代翰林

编辑

张英以后,桐城张氏一共出了13位清代进士,12位翰林官员,而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为相,皆官拜大学士,恩遇甚隆,故有“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门第荣耀,世不多见”的美称。清代陈康祺的《郎潜纪闻初笔》中就记载道:“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为昭代所未有。太傅文端公英康熙丁未,子少詹事廷瓒乙未、文和公廷玉庚辰、礼侍廷璐戊戌、阁学廷豫雍正癸未,孙检讨若潭乾隆丙辰、阁学若霭雍正癸丑、阁学若澄乾隆乙丑、侍讲若需丁丑,曾孙少詹事曾敞辛未,玄孙元宰嘉庆壬戌,来孙聪贤辛酉。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已。”可见该家族于清代之盛况。

统计

编辑
清代桐城张氏出身表
名称 人数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翰林院庶吉士 12 1 4 4 1 1 1
进士出身 1 4 5 1 1
举人出身 0 0 4 3 2
生员出身 0 2 4 6 3

清代桐城张氏

编辑
进士出身举人身份生员身份
受封爵位人物
文端公、太傅
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张英
1637-1708
翰林侍读学士
张廷瓒
1655-1702
三等勤宣文和伯、太保
领班军机大臣
保和殿大学士
张廷玉
1672-1755
礼部左侍郎
张廷璐
1675-1745
赠翰林院检讨
张廷𤪌
贡生
工部左侍郎兼江苏学政
张廷瑑
1681-1764
赠国子监助教
张廷瓘
恩贡生
赠奉政大夫
张若霖
附贡生
1673-1732
按察使
苍梧盐驿副使
张若霈
康熙戊子举人
1681-1727
三等文僖
内阁学士
张若霭
1713-1746
内阁学士
张若澄
1722-1770
户部员外郎
张若淑
正一品荫生
1727-1760
勤恪公、太子少保
刑部尚书
管理三库大臣
张若渟
1728-1802
都察院左都御史
张若溎
1703-1787
湖北巡抚
张若震
1696-1755
奉政大夫
翰林院侍讲
张若需
1710-1753
翰林院检讨
张若潭
朝议大夫
张若泌
雍正乙卯举人
赠朝议大夫
张若渠
雍正乙卯副榜
顺天府北路厅同知
张若岩
制举出身
国子监助教
张若霍
候选教谕
张曾启
附贡生
1698-1749
四川屏山知县
张曾敏
廪膳生
1714-1798
工部营缮司郎中
张曾政
贡生
1725-1763
户部贵州司员外郎
张曾效
乾隆戊子举人
1733-1807
甘肃试用县丞
张曾诒
廪生
1741-1794
贵州贵西道道员
张曾敭
乾隆戊子解元
詹事府少詹事
张曾敞
1731-1777
浙江石门知县
张曾攽
乾隆己卯举人
张曾敟
监生
宿州训导
张曾虔
廪贡生
贵州贵西道道员
张曾敭
乾隆戊子解元
翰林起居注主事
张元长
乾隆壬申举人
1720-1774
候选教谕
张元亮
增贡生
1727-1761
广东东莞知县
张元泰
乾隆辛巳二甲36名
1728-1771
江苏震泽县丞
张元信
监生
1735-1786
山西偏关知县
张元俊
监生
1747-1795
陕西富平知县
张元弼
乾隆丙午举人
1752-1799
张元弨
1761-1805

参考文献

编辑
  • 《桐城张氏宗谱》
  • 《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 《清史稿·列传七十五》
  • 《清实录》
  • 《讲筵四世诗钞·传》
  • 《桐城人物(大全)录》
  • 《桐城续修县志·道光七年本》
  • 《江南通志·四库全书本·卷一百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