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德克·普费弗贝格
波尔德克·普费弗贝格(德语:Leopold Poldek Pfefferberg,1913年3月20日—2001年3月9日),也称作利奥波德·普费弗贝格,在迁往美国早期时也称利奥波德·佩奇(Leopold Page)[1],是一名犹太裔波兰-美国人,犹太人大屠杀期间的幸存者。在战后他搬到美国定居,并反复讲述他及其同胞——约1200名犹太人被辛德勒拯救的故事。终于在1980年启发了澳洲作家托马斯·肯尼利,写成了布克奖得奖作品——《辛德勒的方舟》。此书成为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经典电影作品《辛德勒的名单》的底稿。
波尔德克·普费弗贝格 | |
---|---|
出生 | 1913年3月20日 奥匈帝国克拉科夫大公国克拉科夫 |
逝世 | 2001年3月9日 美国加州比佛利山 |
职业 | 商人 |
知名于 | 辛德勒犹太人,推动奥斯卡·辛德勒的壮举为世人所知 |
早期生活
编辑普费弗贝格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波兰,克拉科夫的一个犹太家庭,于亚捷隆大学取得体育学士及哲学硕士学位后,出任中学体育教师直至1939年。[2]1939年他加入了波兰军队以对抗纳粹德军的入侵,并担任连长,但于桑河一役中遇袭受伤,幸得其军士长将其背负到战地医院才得以保住性命,并在当地拖着不良于行的双腿照料其他伤者。[3]
与辛德勒的相遇
编辑在波兰战败并被纳粹德国及苏维埃瓜分之时,普费弗贝格需要决定到底向东还是向西走,根据他的形容:
“ | 我们的军官们需要决定向东还是向西走。虽然我是犹太人,但我决定不向东走。如果当时我选择了东边,我就会被那些可悲的坏蛋在卡廷森林中射杀。[3] | ” |
在成为克拉科夫-普瓦舒夫集中营的阶下囚后,[4]他借着因早前照料病人的经历而所得到的德国医疗机关所签署的文件,自由进出于邻近地居,并以此到邻近医院探望其士兵及母亲。在这种条件下他得以与辛德勒相遇。[1]奥斯卡·辛德勒当时是苏台德地区的德国商人,刚接下由犹太商人手上充公回来的一所珐琅器工厂。辛德勒首先认识的是普费弗贝格的母亲,一名有名的室内设计师,奥斯卡聘请了她去为其新居装潢一番。
借着这层关系普费弗贝格成为了辛德勒珐琅器工厂的一员,并使他不至于成为3百万名死于德国大屠杀的波兰犹太人的一分子。虽然如此,但其双亲、姊妹、姐夫及很多的亲属却没有这份福气。普费弗贝格与很多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后来被统称为辛德勒犹太人)总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去认容辛德勒是“现代的挪亚”——在被赶离家园后不至于被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个恶名昭彰的灭绝营,而是到辛德勒的工厂工作并得以存活。
普费弗贝格在1941年成婚,并育有两名孩子。[5]他与其他辛德勒犹太人一样,跟随了辛德勒的工厂从克拉科夫迁到捷克的布林利茨,并以焊接工一职效力辛德勒直至战后。
战后生活
编辑战后普费弗贝格首先于布达佩斯安顿,然后迁到慕尼黑并筹办了一所教育难民儿童的学校。1948年迁到美国并与其妻子定居下来,并在加州的比华利山开设了一家皮箱店。[3]他以利奥波德·佩奇一名在美国行商,并在任何情况下向偶遇的编剧、作家及制片人等讲述辛德勒拯救波兰犹太人的故事,及在电视节目上接受访问等。1974年奥斯卡·辛德勒病逝使他的希望一度幻灭。
1980年普费弗贝格遇到了托马斯·肯尼利,当知道对方是一名作家后便重施故技,向其讲述辛德勒的故事。肯尼利对此大感兴趣,并愿意将其写成故事。肯尼利邀请普费弗贝格成为该书的顾问,并双双前往波兰的克拉科夫等地考察辛德勒过往的史迹。在其布克奖得奖作品——《辛德勒的方舟》一书卷首中,写道:
“ | 谨以此书纪念奥斯卡·辛德勒,以及利奥波德·普费弗贝格,普费弗贝格以他的热情与坚持,促使了这本书的诞生。[6] | ” |
当《辛德勒的方舟》于1982年出版后,[7]普费弗贝格更进一步,开始说服同为犹太人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其拍摄成电影,并利用与其母亲的关系以获得接近机会。当普费弗贝格问斯皮尔伯格何时会将此故事拍成电影时,斯皮尔伯格感到不安,并且认为自己未够成熟去处理这一主题,因此回答要十年后。普费弗贝格称当时的他每个星期均会致电给斯皮尔伯格,并一直维持了11年之久。1992年,斯皮尔伯格终于答应开拍这部电影,一如既往,普费弗贝格出任顾问一职,并带领斯皮尔伯格到波兰考察。《辛德勒的名单》获得空前成功,并为斯皮尔伯格赢得了所有荣誉。此片在第66屈奥斯卡金像奖中成为大赢家,获得了共7项奖项,包括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及最佳电影等主要奖项,而普费弗贝格也作为斯皮尔伯格的上宾而参与其中。在斯皮尔伯格领取最佳导演奖项所发表的感言中,他向普费弗贝格表示最深的谢意:
“ | ...一切都不会发生、一切都不会开始。没有了一名大屠杀的生还者——波尔德克·普费弗贝格,说服了奥斯卡·辛德勒拯救在奥斯威辛、在贝尔泽克(的犹太人)。是他说服了托马斯·肯尼利去写出辛德勒的故事。我欠了他一个人情,所有人都欠了他的人情。是他将奥斯卡·辛德勒的故事带给世人...[8] | ” |
普费弗贝格也是“奥斯卡辛德勒人道基金会”的创办人,[1]用以表扬在人道救援上的任何单位,不论是个人或组织,也不论种族与国籍。他指出,只有在基金会真正运作的时候,他才算完成了他的使命。因为当他不在的时候,当辛德勒犹太人都不在的时候,基金会仍会继续下去。
普费弗贝格解释他希望说出辛德勒的故事,努力背后的成因是:“辛德勒给了我生命,我希望以永恒作回报。”[9]2001年3月9日,普费弗贝格与世长辞。[10]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HON. TOM LANTOS, i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21 April, 1994[失效链接] Library of Congress. Retrieved 8 September 2006.
- ^ Poldek Pfefferberg - A Schindler Surviv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uis Bülow, www.auschwitz.dk. Retrieved 8 September 2006.
- ^ 3.0 3.1 3.2 'The Handbag Studio'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1-07. Granta Publications
- ^ Schindler Exhibi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8. Retrieved 8 September 2006.
- ^ Fighting Prejudice Through Education is Topic of Speech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5-02-10. Joshua Ruppert, 4 April 1995. Retrieved 8 September 2006.
- ^ 原文为"who by zeal and persistence caused this book to be written."
- ^ Kate Connolly. Emilie Schindl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uardian Unlimited. 9 October 2001. Retrieved 8 September 2006.
- ^ Oscars. Steven Spielberg winning an Oscar® for "Schindler's List". Oscars. 1994 [2009-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1) (英语).
- ^ 原文是"Schindler gave me my life, and I tried to give him immortality.",Poldek Pfefferbe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ww.oskarschindler.com. Retrieved 8 September 2006.
- ^ Tom Tugend. "Survivor who spread word of Schindler's list dies at 8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16 March 2001. Retrieved 9 Septemb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