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思(1906年—1996年),王起季思以字行浙江永嘉梧埏上田村(今温州市瓯海区)人,中国戏曲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教授。[1][2][3]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涯

编辑

王季思为永嘉望族王澈之后。自幼饱读经书,热爱观赏戏曲、小说,小学未毕业即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25年,他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文学系,受业于曲学大师吴梅门下,从事戏曲学习和研究并深受赏识;吴梅在王季思的一次作业后批道:“自万里雨亭、维钊去后,复得斯才,我心喜极!”

教职生涯

编辑

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执教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八·一三战争爆发后,他回乡投入抗日工作。[4]后来,他先后在贵州和杭州浙江大学任教。其后,他长期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直至去世。[2][5][6][7]

批林批孔运动

编辑

王季思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并因此遭到迫害。[2][5]

家庭

编辑

其子王则柯同样任教于中山大学。[8]

著作

编辑

《西厢五剧注》、《集评校注西厢记》、《桃花扇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元杂剧选》、《元散曲选》、《中国戏曲选》、《全元曲选》、《王轮轩戏曲新论》、《王季思学术论著自选集》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王季思.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2. ^ 2.0 2.1 2.2 蘋果樹下:戲曲史家王季思自書詩.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3. ^ 王季思:不爱六经爱五剧 桃李文章焕九州. 广州文史.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4. ^ 柳亞子、陳寅恪、王季思抗日戰爭勝利日詩三首. 多维新闻网.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5. ^ 5.0 5.1 王季思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中山大学历史文化展示平台.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6. ^ 王季思和陈寅恪走的是不同的路. 南方日报数字报.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7. ^ 温州名人话《乡思》 情至浓时是故乡.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8. ^ 师生之交淡如水:王则柯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92级国贸学生. 搜狐教育. [201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