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殷(—953年),唐朝五代瀛州(今河北河间市)人。王殷出生在魏州的开元寺,长大后参军,并逐渐升为偏将[1]后唐同光年间,任华州马步军副指挥使。天成年间,调任灵武都指挥使[2]清泰年间因功授予祁州刺史,不久改任原州刺史。到了后晋时期,后晋出帝石重贵召王殷典掌禁军,后升官至奉国右厢都指挥使[3]后汉建立后,王殷跟着后汉高祖刘知远一同讨伐杜重威,因功于干佑末年,迁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遥领宁江军节度使[4],为抵御契丹,曾驻守于澶州[5]。后于王殷跟随郭威平定李业内乱,被授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6]。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后,王殷被任命为天雄军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衔,依旧典掌禁军。同时赴任邺都镇守,黄河以北各镇军队均受王殷节制。由于王殷于镇守邺都期间大肆搜刮民财,再加上回京后,王殷负责郊祭大典的安保工作,要求增拨士兵武器的行为,使得郭威怀疑王殷怀有二心。郭威于滋德殿命侍卫拿下王殷,并削去所有官爵职位,流放至登州,最终王殷被郭威下诏就地正法,死在前往登州途中。

军事将领
王殷
出生不明
魏州
逝世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三年(公元953年)
死因疑似试图谋反被杀
籍贯瀛洲
活跃时期五代十国
头衔华州马步军副指挥使

灵武都指挥使

祁州刺史

原州刺史

奉国右厢都指挥使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遥领宁江军节度使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天雄军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衔
亲属曾祖:王昌裔

祖父:王光

父亲:王咸圭

家世 编辑

王殷的曾祖王昌裔,为瀛州别驾从事使。后因祖父王光被任命为沧州教练使,因此全家迁至沧州居住。唐朝末年,幽州、沧州大乱,王殷的父亲王咸圭为避乱选择南迁,因而投奔魏州军中。[7]

早年经历 编辑

王殷出生于魏州的开元寺,长大后参军,并累功升为偏将。后唐同光年间,任华州马步军副指挥使。天成年间,调任灵武都指挥使清泰年间,张令昭占据邺城反叛,王殷跟随范延光前去讨伐,因功授予祁州刺史,后改任原州刺史[8]

为人孝顺 编辑

王殷为人谦谨好礼,因孝顺母亲而闻名于世。在与他人结交前,都会先禀告母亲,若母亲不答应,王殷就必不往来。即使身处军营,也不会因此滥交猪朋狗友[9]。后来王殷担任刺史,若是在政事上有小过失,而被母亲责备,便会立即命奴仆杖责自己,并同时在母亲面前用竹板鞭打自己。[10]但是也有一说是,王殷母亲觉察王殷在政事有失后,便要王殷站在堂前,责问他并用棍子打他[11]。后晋天福年间,王殷母亲去世。正当王殷为母亲守丧时,后晋高祖石敬瑭下诏重新启用王殷,担任宪州刺史。王殷以希望能服完母丧上表推辞,石敬瑭嘉奖他的孝行并答应了他。[12]直到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正逢王殷服丧期满,才召王殷典掌禁军。

作战身先士卒 编辑

在跟随范延光前去讨伐占据占据邺城的张令昭时,王殷冒着弓矢打中的危险,率先登上城墙。后汉建立后,王殷跟随后汉高祖刘知远一同讨伐占据邺城的杜重威,王殷率先登城力战,被箭矢射中脑袋,并从嘴巴穿出却大难不死。战后,刘知远嘉奖王殷,任命他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领宁江军节度使[13]。后为抵御契丹,又命王殷驻守澶州

后周开国功臣 编辑

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后,大权掌握在重臣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之手。李业等人对此积怨已深[14],于是密谋诛杀史弘肇等人,并将计划告知[15]。隔日,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上朝途经广政殿,被埋伏的甲士数十人乱刀砍死,又派兵抓捕他们的党羽、家属和部曲,并尽数杀死[16]。随后,刘承祐下诏命供奉官孟业带着诏书前往澶州及邺都,命镇宁节度使李洪义杀死王殷,又令邺都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步军都指挥使曹英杀郭威及王峻[17]然而,李洪义拿到诏书后,却担心事情无法成功,反而将诏书内容告诉王殷。[18]随后,王殷与李洪义一起派人至邺都,请郭威赴京平定内乱。[19]

郭威率军平定李业之乱后,王殷也因功被授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20]。时逢契丹寇边,李太后命郭威率大军出征,京城的军事防务则交由王殷负责[21]。郭威行至澶州发生兵变,自立为帝,建立后周。王殷和王峻听闻澶州兵变,派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率领七百骑兵以拒武宁节度使刘赟进京,并遣前申州刺史马铎率领军队至许州,以防再度生变[22]。后周太祖郭威正式即位后,王殷被任命为天雄军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衔,依旧典掌禁军。同时赴任邺都镇守,黄河以北各镇军队均受王殷节制。[23]

谋反遭诛 编辑

王殷于镇守邺都期间,大肆收敛民财,而且为人恃功专横,擅自调用河北军队,而不向郭威禀报[24]。郭威听闻觉得很厌恶,于是下诏告诫王殷:“朕起兵于邺都,邺都仓廪储蓄充实,怎么会不够呢?只需要按时征税,上缴国家,其余便已足够你使用了。”但是王殷并未听从[25]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九月的某一天是郭威的诞辰,王殷上表请求入朝拜寿。郭威担心王殷居心不良,于是拒绝了他的请求[26]。同年冬天,由于不久就要祭天,王殷私自带兵进京朝见,但是郭威仍让王殷负责郊祭大典的安保工作[27]。只是王殷要求增拨士兵武器,以防不测的行为,引起郭威的疑心[28]。此时,朝廷内外都因为郭威患病连走路都有困难,使得长期不能上朝,而又迫近郊祭,且王殷有威胁皇上的势头,感到担忧。于是郭威强撑病体于滋德殿,命侍卫拿下王殷,并削去所有官爵职位,流放至登州,最终王殷又被郭威下诏就地正法,死在前往登州途中。[29]后来郭威又立即命出镇澶州的郑仁诲赶赴邺都,押送王殷的家属迁往登州。而王殷二儿子是邺都衙内指挥使,并未出来拜见郑仁诲,郑仁诲直接诛杀了他[30]

轶事 编辑

后周广顺三年春末,邺城有座寺庙里悬挂着的大钟因为绳子断裂而掉下来,又有火光从幡旗上出现。而王殷入京朝见时,邺都人在离亭为他饯行,王殷上马时脚踩空,没有踩到马镫,故而翻落马下,摔倒在地。人们都惊愕认为不吉利,后果然遭祸。[31]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旧五代史/卷124》,出自薛居正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卷50》,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殷自言生于魏州之开元寺,既长从军,渐为偏将。
  2.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唐同光末,为华州马步军副指挥使,因家于华下。天成中,移授灵武都指挥使,久之代还。
  3.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晋少帝嗣位,会殷服阕,召典禁军,累迁奉国右厢都指挥使。
  4.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乾祐末,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夔州节度使
  5. ^ 《资治通鉴》:诏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王殷将兵屯澶州以备契丹。
  6.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殷从平京师,授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7.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曾祖昌裔,本州别驾。祖光,沧州教练使,因家焉。唐末,幽、沧大乱,殷父咸珪避地南迁,因投于魏军。
  8.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清泰中,张令昭据邺叛,殷从范延光讨之,首冒矢石,率先登城,以功授祁州刺史,寻改原州。
  9.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殷性谦谨好礼,事母以孝闻,每与人结交,过从皆先禀于母,母命不从,殷必不往,虽在军旅,交游不杂。
  10. ^ 《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八·王殷》:及为刺史,政事有小失,母责之,殷即取杖授婢仆,自笞于母前
  11.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及为刺史,政事小有不佳,母察之,立殷于庭,诘责而杖之
  12.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晋天福中,丁内艰,寻有诏起复,授宪州刺史,殷上章辞曰:“臣为末将,出处无损益于国家。臣本燕人,值乡国离乱,少罹偏罚,因母鞠养训导,方得成人,不忍遽释苴麻,远离庐墓,伏愿许臣终母丧纪。”晋高祖嘉而许之。
  13. ^ 《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八·王殷》:后从汉高祖讨杜重威,先登力战,矢中其脑,镞自口出而不死,高祖嘉之,以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节度使。
  14. ^ 《旧五代史·汉书五·列传四·李洪建》:业恃太后之亲,稍至骄纵。隐帝嗣位,尤深倚爱,兼掌内帑,四方进贡二宫费委之出纳。业喜趋权利,无所顾避,执政大臣不敢禁诘。会宣徽使阙,业意欲之,太后亦令人微露风旨于执政。时杨邠、史宏肇等难之,业由是积怨,萧墙之变,自此而作。
  15. ^ 《旧五代史·汉书五·列传四·聂文进》:遇周太祖出征,稍至骄横,久未迁改,深所怨望,与李业辈构成变乱。史宏肇等遇害之前夕,文进与同党预作宣诏,制置朝廷之事,凡关文字,并出文进之手。明日难作,文进点阅兵籍,征发军众,指挥取舍,以为己任,内外咨禀,前后填咽。
  16. ^ 《旧五代史·汉书五·隐帝本纪下》:诛枢密使杨邠、侍卫都指挥使史宏肇、三司使王章,夷其族。是日平旦,甲士数十人由广政殿出,至东庑下,害邠等于阁内,死于乱刃之下。又诛宏肇弟小底军都虞候宏朗、如京使甄彦奇、内常侍辛从审、杨邠子比部员外郎廷侃、右卫将军廷伟、右赞善大夫廷倚、王章侄右领卫将军旻、子婿户部员外郎张贻肃、枢密院副承宣郭颙、控鹤都虞候高进、侍卫都承局荆南金、三司都勾官柴训等。分兵收捕邠等家属及部曲傔从,尽戮之
  17. ^ 《资治通鉴》:邠等死,帝遣供奉官孟业赍密诏诣澶州及邺都,令镇宁节度使李洪义杀殷,又令邺都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步军都指挥使真定曹威杀郭威及监军、宣徽使王峻。
  18. ^ 《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八·王殷》:诏书至澶州,弘义恐事不果,反以告殷。
  19.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殷与洪义同遣人至邺,请太祖赴内难。
  20. ^ 《资治通鉴》:太后始临朝,以王峻为枢密使,袁山义为宣徽南院使,王殷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郭崇威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曹威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陈州刺史李谷权判三司。
  21. ^ 《资治通鉴》:镇州、刑州奏:“契丹主将数万骑入寇,攻内丘,五日不克,死伤其众。有戍兵五百叛应契丹,引契丹入城,屠之,又陷饶阳。”太后敕郭威将大军击之,国事权委窦贞固、苏禹珪、王峻,军事委王殷。十二月甲午朔,郭威发大梁。
  22. ^ 《资治通鉴》:武宁节度使赟已至宋州,王峻、王殷闻澶州军变,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将七百骑往拒之,又遣前申州刺史马铎将兵诣许州巡检。
  23.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太祖即位,授天雄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典军如故。殷赴镇,以侍卫司局从,凡河北征镇有戍兵处,咸禀殷节制。
  24. ^ 《资治通鉴》: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王殷恃功专横,凡河北镇戍兵应用敕处分者,殷即以帖行之,
  25.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殷颇务聚敛,太祖闻而恶之,遣人谓之曰:“吾起魏时,帑廪储畜岂少邪?汝为国家用,足矣。”殷不听。
  26. ^ 《资治通鉴》:广顺三年秋九月永寿节,殷求入为寿,太祖许之,而惧其疑也,复遣使止之。
  27.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是年冬,以郊禋有日,殷自镇入觐,太祖令依旧内外巡警。殷出入部从不下数百人,又以仪形魁伟,观者无不耸然。
  28.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一日,遽入奏曰:“郊礼在近,兵民大集,臣城外防警,请量给甲仗,以备非常。”太祖难之。
  29.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时中外以太祖婴疾,步履稍难,多不视朝,俯逼郊禋,殷有震主之势,颇忧之。太祖乃力疾坐于滋德殿,殷入起居,即命执之,寻降制流窜,及出都城,遽杀之,众情乃安。
  30.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太祖寻令澶帅郑仁诲赴邺,殷次子为衙内指挥使,不出候谒,仁诲诛之,迁其家属于登州。
  31. ^ 《旧五代史·周书十五·列传四·王殷 》:是岁春末,邺城寺钟悬绝而落,又火光出幡竿之上。殷之入觐也,都人饯于离亭,上马失镫,翻堕于地,人讶其不祥,果及于祸。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