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藤石枝(英语:helictite)是在石灰岩洞穴中发现的一种洞穴沉淀物,在其生长过程阶段中,会从垂直方向改变向侧向发展。具有弯曲或有角的形状,看起来好像它们不受重力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微小水滴上的毛细管力,这种毛细管力在这种规模下通常足以抵抗重力[1]

德克萨斯州的索诺拉洞穴中罕见的 “鱼尾” 石藤
Derbyshire 的 Treak Cliff Cavern 洞穴的一个石藤

石藤是最精致的洞穴沉淀物。它们通常由针状方解石文石组成,呈多种类型:带状石藤、锯、棒、蝴蝶、“手”、卷曲薯条和“蠕虫团”等。它们通常具辐射向对称性,很容易被触摸压碎或折断,正因为如此,在旅游洞穴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很少能看到石藤[2]

犹他州的Timpanogos洞穴国家纪念碑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藤,澳大利亚的Jenolan Caves、西班牙Karrantza的Pozalagua Cave、法国的Asperge Cave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Black Chasm Cavern也有石藤。

形成

编辑
滴石洞穴结构图(标记H为石藤)

石藤的生长仍然有争论,由毛细管力形成的假设是最有可能,另一个基于风形成的假设也是可行的[3]

毛细管力

编辑

根据毛细管力的假设,石藤有一个非常细的中心管,水在其中流动,就像在吸管中一样,毛细管力将能够克服重力而输送水。 然而,大多数石藤,并不是空心的。尽管如此,现有结构的尖端可以吸引水滴,溶解在水滴中的方解石,也几乎沉积在任何有水滴的地方。这会导致在许多石藤中看到有游荡和卷曲的结构。

另一种假设将洞穴中的风,为石藤具奇怪外观的主要原因。挂在钟乳石上的水滴被吹向一侧,所以水滴石向那个方向生长,如果风向改变,生长方向也会改变。然而,这个假设也有问题的,因为风向的变化,与 洞穴外面的气压变化有关,风向的变化与室外天气条件的变化一样频繁,但是石藤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100年长几厘米,这就需要风向必须长时间保持稳定。这个假设的第二个问题是许多有石藤的洞穴没有风可以进入的天然入口。

压电力

编辑

已经提出的另一个假设是地质压力的缓慢变化,改变晶体底部上的压电静电势,并导致颗粒的沉积方向与主要压力方向达到某种关系的方向。

细菌

编辑

最近的假设指出由于细菌的影响,即原核细菌膜能提供矿化过程所需要的矿化核位点[4][5]

石藤的生长

编辑
在 澳大利亚Jenolan Caves洞穴内的石藤

石藤以微小的钟乳石开始生长。如同稻草,其末端可能会漂移或扭曲。主要部分可能形成正常,而小的石藤像细根或鱼钩一样从它的侧面长出。在一些洞穴中,聚集的石藤在一起像高达6英尺的灌木丛,从洞穴的地板上长出来。这些从洞穴地面上长出的石藤,也被称为heligmites[6]

当水的化学成分发生轻微变化时,不知为何单晶结构会从圆柱形变为圆锥形,常常不同的晶体的叠加,就造成倒置的冰淇淋筒一样。

美国印第安纳州怀恩多特洞穴中的石藤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onald G. Davis(2019),Chapter 61 - Helictites and related speleothems,Editor(s): William B. White, David C. Culver, Tanja Pipan, Encyclopedia of Caves (Third Edition),Academic Press,Pages 514-520,ISBN 9780128141243
  2. ^ Moore, G.W. (1954) The origin of helictites, National Speleological Society Occasional Paper, p. 16.
  3. ^ Adrian Immenhauser, Rene Hoffmann, Sylvia Riechelmann, Mathias Mueller, Dennis Scholz, Stefan Voigt, Stefan Niggemann, Dieter Buhl, Maximilian Dornseif, Alexander Platte(2022)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formation of gravity-defying speleothems, The depositional Record,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 https://doi.org/10.1002/dep2.199
  4. ^ Tisato, N. et al., "Microbial mediation of complex subterranean mineral structures", Sci. Rep. 5, 15525; doi: 10.1038/srep15525 (2015)
  5. ^ Canaveras, J.C., Sanchez-Moral, S., Soler, V. & Saiz-Jimenez, C. (2001) Microorganisms and microbially induced fabrics in cave walls. Geomicrobiology Journal, 18, 223– 240.
  6. ^ Dolley, C.S. (1886) On the helictites of Luray Cave. Academy Natural Philadelphia Proceedings, 351–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