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森
中国光纤通信专家(1932-2022)
赵梓森(1932年2月4日—2022年12月15日),广东中山人,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2]。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梓森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中国上海市卢家湾区(上海法租界) | 1932年2月4日
逝世 | 2022年12月15日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 | (90岁)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籍贯 | 广东中山 |
母校 | 国立浙江大学 上海大同大学 交通大学 |
职业 | 光纤通信专家 |
机构 | 武汉邮电科学院 |
研究领域 | 光纤通信技术研究 |
头衔 |
|
政党 | 中国共产党 |
生平
编辑1949年,国立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1950年,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学习,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系学习,1953年南京、沈阳电信局实习生,1954年,武汉电信学校教师、武汉邮电学院讲师、邮电部528厂工程师,1974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1976年上半年,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费尽心血熔炼出200米的石英光纤。1976年3月,邮电部钟夫翔部长在北京举行的“邮电工业学大庆”展览会上看到武汉邮电研究院送展的玻璃丝传输黑白电视图像演示,要求光纤可插拔,赵梓森在展会现场一个星期做出安装对准装置,实现了光纤插拔。邮电部科技司召开光纤通信立项评估会,赵梓森汇报了“采用石英光纤、半导体激光器和编码制式通信机的技术路线”遭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反对,但得到了科技司司长李荫苍的支持。后来,国务院科技办公室也采纳了赵梓森的方案。之后,1976年6月3日召开“全国激光科技规划座谈会”,确定激光技术是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光导纤维激光通信是五个重点项目之一,由邮电部和北京市负责。邮电部要求5年突破,10年应用。1982年9月3日武汉光缆通信工程长江大桥光缆敷设任务顺利完成。1984年9月,赵梓森领导的中国最长的一条13公里480路市话光缆通信系统在武汉投入使用(1983年10月通过国家鉴定),提前完成国家规划要求。武汉邮电研究院全院转向光通信。任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长,院副总工程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95年,获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3][4]。
参考文献
编辑- ^ 中国工程院-赵梓森. 中国工程院.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 ^ 刘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中国光纤之父”的追光人生. 新华网. 2019-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
- ^ 白玉良主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 第二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685–696. ISBN 978-7-04-024207-2.
- ^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编.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12.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年11月: 23–24. ISBN 978-7-5037-6721-0.
- ^ 极目新闻. 弟子追忆“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他带方便面到国外出差,教育弟子找工作不要为了钱. 搜狐网. 202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