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体
通鉴体,东亚史书的体例之一,最早是踵《春秋》之编年体的形式存在,日后衍生出长编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刊行以来,各类通鉴体及其衍生体裁著作不断问世,如李焘作《续资治通鉴长编》即是通鉴体的另一分支“长编体”,甚至有专替《资治通鉴》作音注、《资治通鉴》的读书札记等书籍刊行,蔚为通鉴学。
发展
编辑刘恕在当时即有《通鉴外纪》,专写三家分晋之前的历史。刘安世作有《音义》十卷,司马康作《通鉴释文》六卷,惜佚。[1]南宋金履祥作《资治通鉴前编》、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秦缃业的《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另外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此书是为续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作。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人和战之事。
宝祐四年(1256年),胡三省登进士,并开始著述《资治通鉴音注》。日后廖莹中聘胡三省校勘《通鉴》,以教授其弟子,胡三省又撰《雠校通鉴凡例》一文。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胡三省避祸迁居新昌(今浙江新昌),手稿在逃难途中遗失。胡三省并不气馁,“乱定反室,复购得他本为之注,始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2]
南宋史家袁枢编辑《资治通鉴》成书《通鉴纪事本末》,开创“纪事本末体”之先河;南宋理学家朱熹著《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叙事先立“纲”,再以“节目疏之于下”,开创“纲目体”之先河,用意在标榜“正统”、“名教”之思想,并相继有《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兴两朝编年纲目》、《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等作品问世。[3]清人吴乘权作《纲鉴易知录》,即是纲目体之续作。
明人陈桱撰有《通鉴续编》,内容几与《宋史》同,大量补充并修正《宋史》的不足与错误,《通鉴续编》一书亦仿纲目体。
清初王夫之著《读通鉴论》这读《通鉴》的心得笔记,算是史论中的杰作。清代徐干学与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同撰《资治通鉴后编》。毕沅在徐干学的《资治通鉴后编》基础上又编《续资治通鉴》,当时延请学者邵晋涵、章学诚、王鸣盛、钱大昕等人参与,穷二十余年之力,四易其稿始成。王应麟在《玉海》书里面附有《通鉴答问》。乾隆以为李东阳《历代通鉴纂要》一书,“以编内采录尚未精审,特敕重加订正,并增入明代事迹”,有意推《资治通鉴》的删节本《通鉴辑览》,乾隆二十四年,由杨述曾充《通鉴辑览》馆纂修官,其他参修人员如朱筠、赵翼、陆锡熊、程晋芳,总校官如毕沅、纪昀等人皆一时之选。[4]其臣下傅恒等人又将乾隆批语三百余处,共一千九百余则,达十五万字之多[5],编入《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一百一十六卷,卷首有乾隆御序;[6]后来王文濡又补入清代史事,称为《增修补正正续历代通鉴辑览》。近人戴逸和章开沅都曾主编《清通鉴》。
列表
编辑中国
编辑书名 | 编著者 | 卷数 | 起迄年代 |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294卷 | 三家分晋~五代末 |
《资治通鉴目录》 | 司马光 | 30卷 | 三家分晋至五代末的大事年表 |
《资治通鉴考异》 | 司马光 | 30卷 | 修《通鉴》时以书证、物证、校勘等方式订正史料真伪并给出结论 |
《通鉴举要历》 | 司马光 | 80卷 | 《资治通鉴》的简化版,已佚 |
《通鉴释例》 | 司马光 | 1卷 | 修《通鉴》时所定凡例 |
《稽古录》 | 司马光 | 20卷 | 记事上始于三皇五帝,下至北宋英宗治平末年 |
《历年图》 | 司马光 | 5卷 | 可视为《通鉴》的初稿作品 |
《少微通鉴节要》 | 江贽 | 50卷 | |
《资治通鉴释文》 | 史炤 | 12卷 | 《通鉴》注解之作 |
《资治通鉴音注》 | 胡三省 | 294卷 | 《通鉴》注解之作 |
《通鉴释文辩误》 | 胡三省 | 12卷 | 纠正史炤《释文》失误之作 |
《通鉴地理通释》 | 王应麟 | 14卷 | 《通鉴》地理注释之作 |
《通鉴答问》 | 王应麟 | 5卷 | 起周威烈王,终汉元帝,摭引《通鉴》原文,设为答答,阐解己意 |
《通鉴问疑》 | 刘羲仲 | 1卷 | 论三国至南北朝史事 |
《资治通鉴外纪》 | 刘恕 | 10卷 | 记三家分晋以前史事 |
《资治通鉴外纪目录》 | 刘恕 | 5卷 | 三家分晋以前的大事年表 |
《资治通鉴前编》 | 金履祥 | 21卷 | 改写《通鉴外纪》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李焘 | 980卷 | 记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宋钦宗靖康二年共九朝168年史事 |
《续资治通鉴长编举要历》 | 李焘 | 68卷 |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简化版,已佚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李心传 | 200卷 | 记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36年的史事 |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 | 刘时举 | 15卷 |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到宁宗嘉定十七年的近百年历史 |
《三朝北盟会编》 | 徐梦莘 | 250卷 | 记载北宋末至南宋初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历史 |
《宋元资治通鉴》 | 薛应旗 | 157卷 | 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 |
《宋元资治通鉴》 | 王宗沐 | 64卷 | 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 |
《资治通鉴后编》 | 徐干学 | 184卷 | 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 |
《通鉴纪事本末》 | 袁枢 | 42卷 | 将《通鉴》从编年为主改写为记事为主的史书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 杨仲良 | 150卷 | 将《续通鉴长编》从编年为主改写为记事为主的史书 |
《读通鉴论》 | 王夫之 | 30卷 | 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及历史的议论 |
《续资治通鉴》 | 毕沅 | 220卷 | 宋太祖建隆元年陈桥兵变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明陷大都为止 |
《明通鉴》 | 夏燮 | 102卷 | 起朱元璋起兵至南明覆亡 |
《资治通鉴补》 | 严衍 | 294卷 | 补《资治通鉴》之书 |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 秦缃业、黄以周 | 60卷 | 补清辑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佚文 |
《通鉴续编》 | 陈桱 | 24卷 | 内容几同于《宋史》 |
《通鉴胡注表微》 | 陈垣 | 20篇 | 胡三省《通鉴注》的重要参考论著 |
《白话资治通鉴》 | 黄锦𬭎 | 12册 | 台湾学者黄锦𬭎主编翻译的《资治通鉴》白话文版 |
《柏杨版资治通鉴》 | 柏杨 | 72册 |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 |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 | 沈志华 | 精18册平20册 | 中国学者沈志华主编翻译的《资治通鉴》白话文版 |
《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 | 沈志华 | 平12册 | 中国学者沈志华主编翻译的《续资治通鉴》白话文版 |
《文白对照全译明通鉴》 | 沈志华 | 精3册 | 中国学者沈志华主编翻译的《明通鉴》白话文版 |
《资治通鉴全译》 | 张舜徽 | 平70册 | 中国学者张舜徽主编翻译的《资治通鉴》白话文版 |
《清通鉴》 | 戴逸 | 300卷 | 首部编年体清史 |
《资治通鉴续纪》 | 吴海京 | 338卷 | 赵匡胤登基~中华民国建国 |
《资治通鉴疑年录》 | 吴玉贵 | 不分卷 | 《资治通鉴》纪事时间校勘的作品 |
《资治通鉴唐纪勘误》 | 周绍良 | 不分卷 | 考证《资治通鉴》史实问题的作品 |
《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 | 岑仲勉 | 不分卷 | 考证《资治通鉴》史实问题的作品 |
《续资治通鉴目录》 | 郭霭春 | 20卷 | 仿司马光《通鉴目录》补毕沅《续资治通鉴》大事年表的作品 |
《通鉴陈纪纠谬》 | 林礽干 | 不分卷 | 考证《资治通鉴》史实问题的作品 |
日本
编辑书名 | 编著者 | 卷数 | 起迄年代 |
---|---|---|---|
本朝通鉴 | 林罗山、林鹅峰 | 40 | 神武天皇~宇多天皇 |
续本朝通鉴 | 林罗山、林鹅峰 | 230 | 醍醐天皇~后阳成天皇 |
本朝通鉴前编 | 林罗山、林鹅峰 | 3 | 神代 |
享保通鉴 | 小宫山昌世 | 20 | 享保元年~三十二年 |
日本通鉴 | 坪井正五郎、杉浦重刚、 棚桥一郎、松本爱重、 辰见小二郎 |
7 | 神武天皇~废藩置县 |
朝鲜半岛
编辑书名 | 编著者 | 卷数 | 起迄年代 |
---|---|---|---|
东国通鉴 | 徐居正、郑孝恒 | 56 | 檀君朝鲜~高丽末 |
全史通鉴 | 李存道 | 60 | 伏羲~元末 |
通鉴口诀 | 不详 | 6 | 《资治通鉴》朝鲜语口诀版 |
通鉴普疏 | 李逵镕 | 1 | 三家分晋~五代末 |
越南
编辑书名 | 编著者 | 卷数 | 起迄年代 |
---|---|---|---|
大越通鉴 | 武琼 | 26 | 鸿庞氏~十二使君 |
大越通鉴总论 | 黎嵩 | 1 | 鸿庞氏~后黎朝初年 |
琉球
编辑书名 | 编著者 | 卷数 | 起迄年代 |
---|---|---|---|
中山世鉴 | 向象贤 | 6 | 天孙氏~尚清王 |
注释
编辑- ^ 胡三省说:“《释文》本出于蜀史炤,冯时行为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温公之子康《释文》,与炤本大同而小异。公休于书局为检阅官,是其得温公辟咡之敎诏,刘、范诸公群居之讲明,不应乖剌乃尔,意海陵《释文》非公休为之。”
- ^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丙子,浙东始骚,辟地越之新昌;师从之,以孥免,失其书。乱定反室,复购得他本为之注,始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
- ^ 真德秀《序》言:“文公所述,前代之史,故其书法或寓褒贬于其间;均今所书,则惟据事实录而已,不敢尽同文公之法也。”
- ^ 《清史列传》卷七十一记述曰:“(乾隆)二十四年,充《通鉴辑览》馆纂修官……三十二年,《通鉴辑览》书成,将脱稿而卒,年七十。始编《辑览》时,折衷体例、书法、本末条件,总裁一委之。又详订舆地谬讹,汇为《笺释》。与朱筠、蒋和宁、张霁、王昶诸人,同事发凡起例,龂龂不少假。及卒,大学士傅恒以述曾在事八载,实殚心力入告,奉旨赏给四品职衔”。
- ^ 爱新觉罗‧弘历:《中华经典史评:乾隆御批通鉴》,中华书局,2008年9月1日
-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御批通鉴辑览》一百十六卷……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