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
人生哲學[1](英語:Philosophy of life),也稱人生觀[2],是一個哲學術語。「哲學」一詞本身在其領域當中通常至少存在著兩層分別爲正式和非正式的用法。在正式的語境下,哲學指的是對審美、倫理、知識論、邏輯、形上學、社會哲學及政治哲學的學術性研究。在非正式的辭令當中,個人的哲學觀則被稱作「人生哲學」,旨在解決對人類狀態的存在性問題,即生命的意義[3]。人生哲學也指哲學思維中的一個特有概念——「生活型態」[4],最早在德國生命哲學運動中獲得推廣,其代表性人物是威廉·狄爾泰[5]及包括亨利·柏格森[6]、皮埃爾·哈多[4]在內的幾名歐陸哲學家。
參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鄭曉江.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从人生哲学到生死哲学. 《江西社會科學》 (南昌大學哲學系). 2001, 2 [2017-10-22]. doi:10.3969/j.issn.1004-518X.2001.0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6).
- ^ 張振東. 莊子的人生觀. 現代學人. 1961, 3: 99-126 [2017-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 ^ Timothy Fetler,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Charts, Sun Press, 1968.
- ^ 4.0 4.1 Pierre Hadot (1922-20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Matthew Sharpe in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 Scott Campbell, Paul W. Bruno (eds.), The Science, Politics, and Ontology of Life-Philosophy, Bloomsbury, 2013, p. 8.
- ^ Michael Chase, Stephen R. L. Clark, Michael McGhee (eds.),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Ancients and Moderns – Essays in Honor of Pierre Hadot, John Wiley & Sons, 2013, p. 107.
這是一篇與哲學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