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置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行政區劃管理制度。

簡介

編輯

公元四世紀初,各少數民族在中國北方建立起割據政權,對居住在北方之漢人實施暴虐統治;北方漢人不堪少數民族貴族壓迫,紛紛南逃,以後仍稱原籍郡名以資識別[1]:71東晉政府為安慰民心,就在其所遷移之地方,冠以舊居住地之地名,建立僑州僑郡僑縣[1]:71

晉元帝大興三年(公元320年),琅邪國(今山東臨沂縣蒙陰縣)僑置懷德縣丹陽郡(今江蘇南京市),為僑置制度之始[1]:71

例子

編輯

如313年,高句麗進攻樂浪郡,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鮮卑人慕容廆。慕容廆後為其在遼西僑置樂浪郡(《資治通鑑》卷八八,建興元年條)。

南北朝時,南朝北朝都有一些相似或者相同的地名。如晉朝兗州原在今山東境內,後在廣陵(今揚州附近)設置了南兗州徐州原在今蘇北,後在丹徒設置了南徐州。這樣就出現了南北兩朝都設置兗州徐州揚州等。《南史·王玄謨傳》:「雍土多諸僑寓,玄謨上言,所統僑郡無有境土,新舊錯亂,租課不時,宜加併合。」《北史·寇讚傳》:「進讚爵河南公,加安南將軍,領南蠻校尉,仍刺史,分洛、豫二州之僑郡以益之。」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程幸超. 《中國地方政府》. 香港: 中華書局. 1987. 

書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