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盧新華於1978年8月11日在上海《文匯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1]

影響

編輯

這小說1978年8月在《文匯報》發表後,隨即引起廣泛關注,報紙甚至加印到180萬份,仍未能滿足讀者需要。《傷痕》先後被20多間省、市廣播電台播發,並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傷痕》至今已經被翻譯成英、法、德、西、日、俄等十幾種文字。[2]

這小說成為中國大陸「傷痕文學」的先聲之一,亦是「傷痕文學」這名稱的來源。

內容簡介

編輯

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的王校長被張春橋定為「叛徒」,被逼舉家搬進一間暗黑的小屋。王校長的女兒王曉華受連累,失去了同學和朋友,被撤了紅衛兵的身分,更受到種種歧視和冷遇。1969年6月6日,十六歲的曉華毅然和母親及家庭徹底決裂,她離家出走,沒有畢業就參與「上山下鄉」到遼寧省臨近渤海灣的一個農村生活。

即使在農村生活,曉華仍因母親的「叛徒」身分而受到歧視,好朋友蘇小林亦受到連累。為了蘇小林的前途,曉華只好和他斷絕關係。

八年之後,四人幫下台,母親告訴她已被平反,希望她回家相見。1978年春天的除夕夜,曉華回上海與母親相見,但見到的只是醫院太平間裡一具冰冷的屍體,原來母親剛於當日早上去世。

小說人物

編輯
人物 簡介
王曉華 小說主角。1969年6月6日,十六歲的她離家出走,沒有畢業就參與「上山下鄉」到農村生活。
王校長 王曉華之母。曾被張春橋定為「叛徒」,指她在敵人的監獄裡叛變自首。被平反後,她一直盼望女兒能早點回家相聚。
蘇小林 從上海到遼寧省農村的男學生,王曉華的好朋友。因和王曉華的階級路線問題受牽連。王校長入院後,曾冒著嚴寒趕到醫院去探望她。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盧新華. 《傷痕》. 《文匯報》. 1978-08-11. 
  2. ^ 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發表, 當代中國, 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