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謬誤(英語:historian's fallacy)是一種非形式謬誤,係假設過去的決策者對某個事件與現今持有相同的資訊和觀察事件的視角,並且據此做分析與評論。將當今的觀念(如道德標準)投射到過去並不屬於史學家謬誤。這個想法最早由英國文學評論家馬修·阿諾德在1880年提出,並在1970年由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哈克特·費舍爾命名和定義。

概念 編輯

馬修·阿諾德首次提出了評論家可能因為對後續事件的了解而對過去作品做出錯誤的解釋。[1][2]他在1880年的散文《詩歌研究》中寫道:[3]

一個國家的語言、思想和詩歌發展的過程非常有趣;通過將詩人的作品看作是這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我們很容易使其在詩歌中的重要性超過了實際情況,我們可能會在批評中使用一種非常誇張的語言,簡言之,過高地評價它。因此,在我們的詩歌判斷中,這種錯誤估計引起了一個我們稱之為歷史的謬誤。

史學家謬誤的概念是由大衛·哈克特·費舍爾在1970年命名和概述的,他認為這類似於威廉·詹姆斯所提出的心理學家謬誤。費舍爾並沒有建議歷史學家在工作中避免回顧性分析,但他提醒歷史學家,他們的研究對象不能預見未來。作為一個例子,他引用了日本對珍珠港的突然襲擊應該在美國可以預見的許多跡象的眾所周知的爭論。費舍爾稱,這個論點忽視了羅伯塔·沃爾斯泰特英語Roberta Wohlstetter的研究成果,後者表明除了對珍珠港的襲擊之外,還有無數衝突的跡象表明其他可能性。只有事後,這些警告跡象才顯得明顯;指向其他可能的跡象往往會被遺忘。(參見後見之明偏誤。)

在軍事歷史領域,歷史學家有時會使用「戰爭迷霧技術」,以圖避免歷史學家謬誤。在這種方法中,歷史對象(如軍事指揮官)的行動和決策主要根據當時他所了解的情況來評估,而不是根據他當時無法知道的未來發展。根據費舍爾的說法,這種技術由美國歷史學家道格拉斯·索撒爾·弗里曼英語Douglas Southall Freeman在他對羅伯特·E·李喬治·華盛頓的有影響力傳記中首創。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rp, Robert (編). 1001 Ideas That Changed the Way We Think. Atria Books. 2013: 555 [15 February 2015]. ISBN 978-1476705729. 
  2. ^ S. N. Radhika Lakshmi. Matthew Arnold as a Literary Critic. Literature-Study-Online. [26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2). 
  3. ^ Matthew Arnold. The Study of Poetry. Bartleby. [26 Dec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6). 
  • Fischer, David Hackett. Historians' Fallacies: Toward a Logic of Historical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70, pp. 209–13.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