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或稱IUCN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於1963年開始編製,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此名錄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編製及維護。
成立時間 | 1964 |
---|---|
總部 | 英國 |
服務地區 | 全球 |
官方語言 | 英語 |
隸屬 | 物種存續委員會、國際鳥盟、保護國際、公益自然、國際植物園保護組織、基尤皇家植物園,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羅馬大學、倫敦動物學會、生態螢屏基金會 |
上級組織 |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
網站 | www |
IUCN紅色名錄是根據嚴格準則去評估數以千計物種及亞種的絕種風險所編製而成的。準則是根據物種及地區釐定,旨在向公眾及決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並協助國際社會避免物種滅絕。
主要的物種評估機構有國際鳥盟、世界保護監測中心及IUCN轄下物種存續委員會內的專家團體。總括而言,上述團體所評估的物種數目佔整個紅色名錄接近一半。
IUCN紅色名錄被認定為對生物多樣性狀況最具權威的指標。
歷史
編輯196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下屬的物種生存委員會(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提出編制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Data Book)計劃, 1966年以活頁方式出版了獸類和鳥類兩卷,隨後又出版了兩棲爬行類、被子植物、淡水魚類、無脊椎動物[1]。
初期紅皮書中對物種的評估只有定性標準,沒有定量標準[1]。1991年首次提出了量化標準,建議了3個受威脅等級[2]。1992年引入了未受威脅等級。
公佈
編輯2008年更新的紅色名錄。估計總共物種數量有61,259種,評估了總共26,604種物種及2,160亞種(Subspecies)、變種(Variety)、族系(Stock)、亞族(Subpopulation)。
所有已評估物種中,共有16,928種被視為受威脅,當中有8,462種為動物,8,457種為植物,9種為地衣及菇類。
根據2022年七月發布的IUCN紅色名錄,所評估的147,517個物種當中,受威脅物種(即被列為極危 、瀕危或易危的物種)已增加至41,459種。[3]
名錄中公佈了共804種自公元1500年起絕種的物種。與2000年公佈的766種比較,增加了38種。
每年都有少量的「絕種」物種再次被發現,被撥入拉撒路物種(Lazarus taxon)(這是個古生物學名詞,指化石記錄中忽隱忽現的物種),或撥入數據缺乏(DD)級別之內。於2002年,絕種物種數量減少至759種,但後來又回升了。
保護級別
編輯2001年,Mace和Lande提出並制定了Mace-Lande物種瀕危等級標準(IUCN3.1),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覆修改,形成了《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Species)[4]。
物種分類為9個級別,根據數目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佈、群族分散程度等準則分類。詳見保護現狀的描述。
- 絕滅(EX, Extinct)
- 野外絕滅(EW, Extinct in the Wild)
- 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 瀕危(EN, Endangered)
- 易危(VU, Vulnerable)
- 近危(NT, Near Threatened)
- 無危(LC, Least Concern)
- 數據缺乏(DD, Data Deficient)
- 未評估(NE, Not Evaluated)
1994年所訂立的準則只有8個級別(IUCN2.3),低危(LR)級別下再有3個子分類:近危(nt)、無危(lc)、保護依賴(cd),2001年準則更改,將上述組別歸入近危(NT)級別。
當討論IUCN紅色名錄,「受威脅」("threatened")一詞是官方指定為以下3個級別的總稱:極危(CR)、瀕危(EN)及易危(VU)。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解焱. 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进展及应用. 生物多樣性. 2022, 30 (10): 66–83. ISSN 1005-0094. doi:10.17520/biods.2022445 . CNKI SWDY202210006.
- ^ Mace, Georgina M.; Lande, Russell. Assessing Extinction Threats: Toward a Reevaluation of IUCN Threatened Species Categories.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1-06, 5 (2): 148–157. doi:10.1111/j.1523-1739.1991.tb00119.x .
- ^ IUCN Red List version 2022-1: Table 1a. IUCN. 2022-07-21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 ^ 蔣志剛. 中国脊椎动物生存现状研究. 生物多樣性. 2016, 24 (5): 495–499. ISSN 1005-0094. doi:10.17520/biods.2016097 . CNKI SWDY201605001.
來源
編輯- (英文) IUCN, 2008. 全球受威脅物種評論梗概([1],[2]
- (英文) IUCN, 2001. IUCN紅色名錄級別及準則(3.1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文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英文) IUCN, 1994. IUCN紅色名錄級別及準則(2.3版)[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718222843/http://www.iucnredlist.org/info/categories_criteria1994 IUCN紅色名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別及準則(2.3版)]
- (英文) Rodrigues, A.S.L., Pilgrim, J.D., Lamoreaux, J.L., Hoffmann, M. & Brooks, T.M. 2006. The value of the IUCN Red List for conservation.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1(2): 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