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伊瑪-圖爾賓諾現象

塞伊瑪-圖爾賓諾現象是指在從芬蘭蒙古歐亞大陸北部發現的一類遺存,可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900年[1],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淵源、先進的金屬加工技術以及無法解釋的快速遷徙能力。這些墓地埋的是游牧民族的戰士和金屬工人,他們騎馬或乘坐兩輪戰車。塞伊瑪-圖爾賓諾這一名稱,源自奧卡河伏爾加河交匯處的塞伊瑪墓地,1914年左右第一次發掘;和彼爾姆的圖爾賓諾墓地,1924年第一次發掘。[2]

圖爾賓諾墓地出土的矛頭

人們注意到,這些文化在森林和草原社會中游牧,擁有金屬加工工藝,有時沒有率先發展農業技術。這種金屬加工能力的進步,似乎是十分迅速的。

俄羅斯南部和蒙古中部的阿爾泰山,被確定為塞伊瑪-圖爾賓諾現象的起源地。[3][4]這類文化從這些高山向西方傳播。[5]像有彎鉤形倒刺的矛頭、單刃刀和有幾何紋飾的空首斧這類的人工製品類型向西方傳播。[6]

雖然他們比之後的蒙古入侵早的多,但他們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攻擊青銅時代的重要社會聚落。[7]

這一地區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氣候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生態、經濟和政治變化,有研究認為這引發了大規模的向西進入歐洲東北部、向東進入中國和南方進入越南泰國邊境的跨越4, 000英里的迅速遷徙。遷徙發生在五到六代人之內,並導致自西方的芬蘭到東方的泰國使用同樣的金屬加工技術,也讓某些地區學會養馬和[[騎馬。然而,通過對泰國班清班諾窪的進一步發掘和研究,發現塞伊瑪-圖爾賓諾給東南亞地區帶來了金屬加工工藝的觀點,根據的是班清不準確和不可靠的放射性碳測年。現在幾乎所有東南亞史前專家都同意,東南亞的青銅時代時間太晚,與塞伊瑪-圖爾賓諾沒有聯繫,而且鑄造青銅的技術也完全不同。[8]

有人進一步推測,遷徙使烏拉爾語系在歐洲和亞洲擴散,其中還有39種現在還存在,包括匈牙利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薩米語等。然而,最近對南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遺址的基因測試結果,更傾向於支持青銅技術的擴散,是通過原始印歐人的遷徙,自西向東。因為這種技術在大陸的西部地區已發展相當一段時間。[9][10]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archenko, Z V; Svyatko, S V; Molodin, V I; Grishin, A E. Radiocarbon Chronology of Complexes With Seima-Turbino Type Objects (Bronze Age) in Southwestern Siberia. Radiocarbon. October 2017, 59:5: 1381–1397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2). 
  2. ^ A Dictionary of Archaeology, edited by Ian Shaw, Robert Jameson, page 517
  3. ^ Anthony, David. The Horse, the Wheel, and Language. 2007 [2018-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4. ^ Keys, David. Scholars crack the code of an ancient enigma. BBC History Magazine. January 2009, 10 (1): 9. 
  5. ^ Chernykh, E.N. Formation of the Eurasian "Steppe Belt" of Stockbreeding cultures.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 2008, 35 (3): 36–53 [2018-07-12]. doi:10.1016/j.aeae.2008.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6. ^ E. N. Chernykh, Ancient Metallurgy in the USSR, The Early Metal Age, 220-21, figs. 74, 75.
  7. ^ Christian, David. A history of Russia, Central Asia, and Mongolia. 1998. ISBN 0-631-20814-3. 
  8. ^ Higham, C., Higham, T., & Kijngam, A. (2011).
  9. ^ [1] C. Lalueza-Fox et al. 2004.
  10. ^ [2][永久失效連結] C. Keyser et al.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