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s),也叫動力心理學,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是一種強調系統研究塑造人類行為的心理力量的心理學方法。包括研究行為、感受、情感及彼此和早期經歷的聯繫。它特別對意識動機潛意識感興趣。[1]心理動力學理論是社會工作的重要思想源泉,它強調人們的情感和內在衝突在造成和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它為實踐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它也反映了社會工作的社會凝聚目標,即幫助人們適應周圍的社會秩序[2]

前排: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斯坦利·霍爾卡爾·榮格;後排:亞伯拉罕·布里爾歐內斯特·瓊斯桑德·費倫茨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克拉克大學,攝於1909年。

動力心理學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通常指羅伯特·塞欽斯·武德沃斯的心理學,他於1918年出版了《動力心理學》一書。

心理動力的術語也被用於特別指代某些弗洛伊德(1856-1939)發展的精神分析手段。弗洛伊德被熱動力學的理論啟發而發明了心理動力學來描述意識流中的精神能量力比多)。[3]

在一些心理困擾的治療手段中,心理動力學的心理治療手段相對鬆散,以一周或間隔一周一次的形式進行,相比經典的弗洛伊德一周3~5次的精神分析治療。心理動力學建立於在內在衝突中壓抑的行為和情緒會表現在病人的意識中的理論。[4]

心理動力學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 結構理論:描述人們心理中的結構,如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和管理人們與他人的互動。
  • 發展理論:說明人們如何通過經歷一系列的心理階段來建立這些結構,以及這些階段對後期行為的影響。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依戀理論,它強調人們與他人的依戀經驗對他們的行為的影響。
  • 治療理論:解釋如何通過與治療者建立關係來處理由於發展受阻而產生的行為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移情和反移情,它們指的是過去的經驗在當前的行為模式和治療關係中的影響[2]

心理動力學實踐受到了一些批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它的科學性和實證支持不足,它基於難以觀察的心理結構和運動的隱喻,而不是可證實的事實。
  • 它過分強調內在的心理功能和干預,忽視了影響實踐的社會因素和社會干預。它也容易導致對個人的責備。
  • 它的洞察力作為主要的治療技術有其局限性,它不適用於短期的幫助或需要實際行動的情況。它也忽略了不太能表達自己的客戶和有更多實際問題的人。
  • 它的文化假設有限,它將白人中產階級的觀點作為正常的標準,而對其他文化和族群的差異持否定的態度。它對女性,同性戀者和兒童的本質的描述也存在刻板印象和歧視。
  • 它的早期經驗的假設過於決定論,它認為早期經驗強烈地影響當前的行為,而忽視了其他的社會和心理因素和變化的可能性[2]

參考 編輯

  1. ^ What is psychodynam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ebMD, Stedman’s Medical Dictionary 28th Edition, Copyright© 2006_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 ^ 2.0 2.1 2.2 Payne, Malcolm. CHAPTER 4 Psychodynamic relational practice.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Fifth editi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ISBN 978-1-352-01108-1. 
  3. ^ Bowlby, John.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I, 2nd Ed.. Basic Books. 1999: 13–23. ISBN 0-465-00543-8. 
  4. ^ Adapted from Corsini and Wedding 2008; Corsini, R. J., & Wedding, D. (2008)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8th Edition. Belmont, CA.: Thomson Brooks/Cole. (pp.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