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岑茨·米勒

文岑茨·米勒(德語:Vincenz Müller,1894年11月5日-1961年5月12日)是一名德國將領,曾在德意志帝國軍隊威瑪防衛軍納粹德國國防軍東德人民軍服役。米勒在二戰中被蘇軍俘獲,轉而投誠,並在二戰後的東德擔任要職。米勒後成為了東德人民議會的議員,並擔任國民軍參謀長。作為內政和國防部副部長兼參謀長,米勒在戰後建立人民警察和從1956年開始組建國家人民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米勒在1958年被迫退休,1961年在家中自殺,他的死頗有爭議[1]

文岑茨·米勒
米勒於1951年9月15日在人民議會發表講話
原文名Vincenz Müller
出生(1894-11-05)1894年11月5日
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王國艾夏赫
逝世1961年5月15日(1961歲—05—15)(66歲)
民主德國東柏林
效命 德意志帝國
 魏瑪共和國
 納粹德國
德意志帝國 自由德國民族委員會
東德 東德
軍種
服役年份1908–45;1952–58

生平 編輯

早年和一戰 編輯

文岑茨·米勒生於巴伐利亞王國艾夏赫,是政治家費迪南·米勒和他的妻子維多利亞(死於1922年)的兒子。從1913年到1928年,他的父親是中央黨巴伐利亞人民黨巴伐利亞州的州議會議員。文岑茨·米勒從梅滕本篤會修道院附屬的聖米歇爾爾高中畢業後,開始了職業軍官生涯。他先是加入了巴伐利亞陸軍,然後轉入符騰堡陸軍,在並在烏爾姆的第13工兵營服役。米勒於1914年被任命為中尉,由此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孚日山脈受了重傷。從1915年6月起,他與德國鄂圖曼帝國的軍事使團的250名下屬士兵一起搬到君士坦丁堡。1915年11月後,他移駐巴格達。1916年底,他染上斑疹傷寒和瘧疾,返回烏爾姆住院[2]。康復後他於1917年6月自願在君士坦丁堡的後備軍官學校任教,並成為一名戰術教官。

戰間期 編輯

戰爭結束後,他在烏爾姆的先鋒營和斯圖加特的第5軍區擔任排長。1927年晉升為少校。同時他在斯圖加特工業大學學習了三個學期的藝術史。1923年,他調到國防軍部的部隊局辦公室,他在庫爾特·馮·施萊歇爾領導下的政治部門任職至1931年。1930年夏天,他進行了為期數周的蘇聯之旅,因為德國防衛軍在那裡與紅軍合作開辦了訓練中心[1][3]

他後擔任柏林第三軍區指揮官的顧問。在此過程中,他在德國歷史上扮演了他的第一個角色:1932年7月20日的普魯士政變期間,根據馮·施萊歇爾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的指示,他實施了普魯士政府的罷免行動並逮捕了普魯士政府高層,以此事實上瓦解了普魯士自由邦政府[4]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後,米勒從1933年到1935年擔任慕尼黑第七軍區總參謀部及動員機構發展部主任,他的主要上司是威廉·亞當將軍。直到1937年,他一直擔任陸軍總參謀部動員組組長。米勒於1938年至1940年擔任卡塞爾第2軍總參謀長。在此期間他被提升為上校。

二戰生涯 編輯

從1940年到1943年,米勒擔任東線南區第17集團軍參謀長[5]。在被任命為少將並住院治療後,米勒晉升為中將,並於1943年短暫擔任第56步兵師的師長,然後直到1944年6月擔任由殘餘人員組成的D軍團的指揮官,同時兼任第262步兵師師長。1944年6月4日,他被任命為第12軍軍長。在1944年夏天蘇聯發動巴格拉季昂行動中央集團軍群被幾乎完全摧毀,米勒嘗試率領第4集團軍部分部隊組成的戰鬥群突圍,但未能逃出紅軍的包圍圈。

根據他自己的陳述,米勒於1944年7月8日在絕望的情況下騎馬前往蘇聯方面,在那裡向蘇聯投誠,並立即安排他寫下命令,讓德軍士兵放下武器,這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6]。米勒在被捕後的第二天與蘇聯中將列夫·梅赫利斯的談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決定採取積極的立場來反對希特勒。米勒改變立場的速度令德國戰俘和移民感到驚訝[7]。據說他自願參加了1944年7月17日在50,000名德國戰俘的帶領下穿越莫斯科的遊行,其照片立即傳遍了全世界[8]

米勒加入了自由德國民族委員會和德國軍官聯盟,積極反對納粹[9]。在一段時間內,他擔任投降蘇軍的陸軍元帥弗里德里希·保盧斯的顧問,在他們被監禁期間,他與保盧斯在莫斯科附近的托米利諾共用一間別墅。他準備了保羅作為紐倫堡審判主要控方證人的證詞[10]

東德時期 編輯

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在蘇聯占領區建立以軍事為導向的警察部隊後,米勒於1948年9月獲釋並返回德國東部。在那裡,他立即被任命為德國內政部人民警察總督察,但在1949年初因甲狀腺功能亢進而辭去這一職務。米勒加入德國國家民主黨。從1950年到1958年,他是東德人民議院的成員,從1950年到1952年,他擔任人民議院的副主席。

所有西方情報部門都對他感興趣,1952年,他的前同志們還代表蓋倫組織東柏林拜訪了他[11]。1955年和1956年,通過與老同志的接觸,他代表東德政府在東柏林會見了當時的聯邦財政部長弗里茨·謝弗,並就德國統一的機會進行了會談。米勒暗示沃爾特·烏布利希即將倒台,德國有可能重新統一,但與奧地利一樣保持中立[12]

根據德國社會主義統一黨政治局於1957年2月15日的決定,幾乎所有前納粹國防軍軍官都應逐漸從東德人民軍中離職[13],並在1950年代末退休。1958年2月,米勒本人退休。西德媒體就對此進行了報導,並表示米勒已於1957年12月被停職。也有人說,東德國防部長斯托夫指責他反對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統一社會黨在人民軍隊中發揮領導作用的決定。1958年9月,官方宣布米勒因嚴重的心臟病而應自己的要求退役[14]

1961年5月12日,米勒從他位於柏林-施莫克維茨的家中的涼廊跳下自殺[15]。此後不久,米勒的兒子和兒媳逃往西方。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Heinz Sperling: Müller, Vincenz.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NDB). Band 18.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1997, S. 479 f. (全文) (德文)
  2. ^ Peter Joachim Lapp: General bei Hitler und Ulbricht: Vincenz Müller – eine deutsche Karriere. S. 19–22 (online)
  3. ^ Torsten Diedrich: Vincenz Müller – Patriot im Zwiespalt. In: Hans Ehlert, Armin Wagner (Hrsg.): Genosse General! Die Militärelite der DDR in biografischen Skizzen. Ch. Links Verlag, Berlin 2003, S. 125–157, hier S. 129–130.
  4. ^ Lapp: General bei Hitler und Ulbricht. S. 41–43.
  5. ^ Hans Ehlert, Armin Wagner: Genosse General! Die Militärelite der DDR in biografischen Skizzen. Ch. Links Verlag, Berlin 2003.
  6. ^ Lapp (Lit.), S. 139 f.
  7. ^ Lapp (Lit.), S. 141–143
  8. ^ Sowjetischer Propagandafilm Bewachter Marsch der kriegsgefangenen Deutschen durch Moskau.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incenz Müller erscheint ab Minute 1,50 mit Nennung des Kommandos und der Information, dass er am 8. Juli die Einstellung der Kämpfe befohlen hatte.
  9. ^ Lapp (Lit.), S. 248 f.
  10. ^ Torsten Diedrich: Vincenz Müller – Patriot im Zwiespalt. In: Hans Ehlert, Armin Wagner: Genosse General! Die Militärelite der DDR in biografischen Skizzen. Ch. Links Verlag, Berlin 2003, S. 125–157, hier S. 137.
  11. ^ General bei Hitler und Ulbricht. Vincenz Müller – eine deutsche Karrie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sat.de, abgerufen am 7. Sep. 2010.
  12. ^ Jan von Flocken, Michael F. Scholz: Ernst Wollweber. Aufbau-Verlag, Berlin 1994, S. 197.
  13. ^ Hans Ehlert, Armin Wagner: Genosse General! Die Militärelite der DDR in biografischen Skizzen. Ch Links Verlag, Berlin 2003.
  14. ^ 存档副本. [202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6). 
  15. ^ Zum Tod Müllers siehe Lapp (Lit.), S. 241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