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 (姬姓)
曾國,又稱隨國,是周朝時期位於湖北境內漢江流域的姬姓諸侯國,為南宮适後裔的封國。
曾 | |
---|---|
地位 | 周朝諸侯國 |
國都 | 湖北隨州 |
政府 | 封地 |
• 始封此國者 | 不詳 |
• 爵位 | 侯 |
• 姓 | 姬姓 |
• 始祖 | 南宮适 |
分封 | |
• 創始 | 不詳 |
史書記載 | 《春秋左氏傳》始見於桓公六年 |
歷史
編輯曾國歷史首見於《左傳》,公元前706年,楚國攻打隨國,但隨後撤兵,即速杞之戰[1]。
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時代的晉國有一地名隨,即《春秋左氏傳·隱公五年》記載的「翼侯奔隨」。此地後來作為晉國名臣士會的封地,因此《春秋左氏傳·文公十三年》有將士會稱為隨會。這一位於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隨地,據童書業說,前身也是一古國。童書業並指出,山西省汾河流域的古國如隨國、鄂國、唐國(後改稱晉國)、沈國、黃國等,在江漢流域附近都有同名國[2]。
隨國屬於漢江流域的姬姓諸侯國集團(即漢陽諸姬)。在春秋初期楚國未成為霸主前,隨國勢力一度強大,為漢水東岸各國之首。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略隨國卻半途而廢,楚國此時自認不得志於漢江流域。公元前704年,楚國再次侵略隨國,並取得會戰的勝利,然楚國實力尚不足以吞併隨國,所以在當年即與隨國講和。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卒於侵略隨國的征途,當年隨國求和。此後的幾十年間,楚國四處征伐而逐漸吞併漢水流域諸小國。公元前640年,隨國率領漢陽諸姬背叛楚國,楚國擊敗之,雙方言和。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當年,晉國人有言,漢陽諸姬已經全部為楚國所有。隨國以輔佐楚王換得允諾不征討為條件[3]、淪為楚國的附庸,隨國君主世代存續,但不再被中原諸侯國視為獨立而有資格參與盟會的諸侯國。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國都城郢,楚昭王出奔至隨地。隨人在吳國的壓力下,並未將楚昭王交給吳國,為楚國立下保護楚王的功勞,因此楚國對隨有所獎勵。公元前494年,《春秋經》記載:「楚子、陳侯、隨侯、許男伐蔡」。《春秋經》本於魯國的國史,此載被杜預等注釋者認為是楚國為了報答隨的功勞,而使隨國重返獨立的諸侯國行列。
有學者依據早期考古發現指出,曾國為楚所滅,重要依據是隨州擂鼓墩曾侯乙陵園出現了楚國墓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通過對文獻和最新考古資料指出,曾侯乙陵園出現的楚國墓葬,並沒有直接打破曾國國君墓,很可能是曾國陵園的附屬墓,加之這一時期曾楚關係已進入融合狀態,據此推斷曾國國都被楚國占領的觀點很難成立。此外,文峰塔墓地出土有「曾侯丙」銘文銅缶的M18,是目前考古所見最晚一代曾侯墓。曾侯丙年代為戰國中期,晚於曾侯乙,說明曾國至少到曾侯丙時仍保持著諸侯國地位,並非在曾侯乙時就被楚所滅。方勤認為,在秦統一的大背景下,隨著秦占楚地,曾國隨楚國一併遷移[4]。
曾隨之謎
編輯曾國(隨州一帶出土銘文揭示的曾國),不見於文獻記載,然而自宋以來,曾國銅器即累見於世。北宋時湖北安陸一帶即出土過兩件曾侯鍾,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楚王墓被盜掘,出土一對曾姬壺。1978年,曾侯乙墓發掘,舉世震驚。人們既感嘆於其文物的精美,也自此知道歷史上曾存在一個國家「曾」,這是一個從未在文獻中有過記載的國家。
自曾國在考古發掘中被發現,困擾史學界最大的問題漸漸轉移到「曾隨關係」上:「曾」是只見出土文物,歷史文獻未著一字;「隨」僅在古典文獻中有記載,鮮少發現實物遺存。在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隨國疆域內,卻屢屢發掘出了曾國的墓葬。時間、空間交織在一起,文獻記載、出土文物千頭萬緒。
由於史書中沒有關於該國的記載,這使得曾國與春秋時期的鄫國的關係、與隨國的關係被稱為「曾、隨之謎」或「曾國之謎」,學術界曾經有主要以下三種觀點:
但隨著隨州文峰塔曾侯墓地和葉家山曾侯墓地的發掘,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最終解開了懸案,根據銘文指出曾國的始祖是后稷的後裔南宮适[10]。文峰塔東周曾侯墓中,曾侯編鐘上有段銘文:「白适上通,左右文、武,達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縈宅土……」「白适」為西周重臣、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适。銘文說,南宮适得到周王重用,輔佐周文王、武王,滅殷平定天下,周王即分封南宮适,到南方營建城址。銘文出自曾侯墓,周王顯然分封的是曾國,受封地在今隨州地域,也就是史書記載的隨國。
漢水下游以東的隨州地區,史稱「漢東」,也被稱作「漢陽」或「漢川」。史書記載,周王在漢東一帶分封有眾多的姬姓諸侯國,素有「漢陽諸姬」之稱。隨州東北部、西南部分別為桐柏山和大洪山山系。在桐柏山和大洪山山系之間,從棗陽到隨州形成一條狹長通道,被稱作「隨棗走廊」。沿此「走廊」由南陽盆地經由襄陽、棗陽南下可直貫漢水下游,狹窄且無山系阻擋,可謂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軍事要衝之地。《左傳·桓公六年》:「漢東之國,隨為大」。意為周王在漢水東面分封的諸國中,隨國(即曾國)最大。
葉家山西周曾侯犺墓一件簋上的銘文:「犺乍剌考南公寶尊彝」。曾侯犺稱「南公」為「考」,「考」為對逝去父輩的稱謂。由此可知,曾侯犺為被封於曾國的南宮适的後代。新挖掘的棗樹林墓地,出土的青銅編中銘文顯示「余文王之孫,穆侯元子,出邦於曾」等內容,說明曾侯是文王之後。[11]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編鐘中有一鎛鍾,鎛鍾上169字銘文,銘文上說楚王曾經被曾國所救,即傳世文獻上所記載的發生在公元前506年的吳楚之戰,所記的主要國家是吳、楚、曾,而史書上卻記載「楚王奔隨」,隨人救楚。曾侯乙死後,昭王之子楚惠王專門製作鎛鍾以國禮相贈,出土時還懸掛在最顯眼的位置。並發現刻有「隨」銅器[12],銘文為「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
至此曾即是隨可謂塵埃落定[13][14][15][16];曾是封侯的名稱,隨是地名,為曾國的政治中心;曾國即隨國,係一國兩名,「繒」與曾無關。至於史書稱隨國,蓋因其都邑「隨」且附庸楚而以地稱之[17]。
曾國君主
編輯考古出土的青銅器中有許多含有「曾公」、「曾伯」、「曾子」的稱呼,然而王世民指出曾國青銅器銘文能夠肯定的爵稱,也僅有「侯」一種[18]。黃尚明和黃鳳春所列出的曾侯列表均將稱呼為「曾侯」的認定為曾侯,其他都不納入[19][20],黃鳳春還認為「公」、「伯」只是尊稱,也不排除後來有繼位為侯的[20]。
- 曾侯諫,名諫,西周早期人,約在周成王或周康王初年,見曾侯諫鼎[21]
- 曾侯(斗子),約在周康王時期[20]
- 曾侯犺,名犺,西周早期人,約在周昭王時期,考古領隊黃鳳春認為他是南宮适的兒子[22],王恩田認為是南宮适的曾孫[23]
- 曾侯絴白,名絴白,西周東周之際人[24]
- 曾侯巳,名巳,春秋早期人[20]
- 曾侯寶,又稱龔公,見於羋加編鐘等,名寶,夫人羋加,春秋中期人[25]
- 曾穆侯,諡穆侯,見於周王孫季怡戈,春秋早期人。[26]
- 曾侯得,見於曾侯得編鐘,名得,春秋中期人[27]
- 曾侯與,見於曾侯䑂編鐘、曾侯𨘕三戈戟等,名䑂(一作𨘕),春秋晚期人。[28][29]
- 曾侯戊阝,春秋早期人[20]
- 曾侯乙,見於曾侯乙鼎、《曾侯乙簋》等等。名乙,戰國早期人。[30]
- 曾侯𣅔,見於曾侯𣅔簋、曾侯昃戈等。名𣅔(上日下夨,音同「仄」),戰國早期人。[30][31]
- 曾侯丙,見於曾侯丙方缶,黃鳳春推測可能為曾侯乙之子[32]
參考文獻
編輯- ^ 《左傳》〈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於瑕以待之。……隨侯懼而脩政,楚不敢伐。」
- ^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74頁。
- ^ 36年「曾隨之謎」破解 曾隨實為一國兩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荊楚網 (長江商報). 2015-03-02.
- ^ 海冰. 出土青铜器铭文破解曾楚之谜. 湖北日報. 2019年02月26日 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月15日).
- ^ 李學勤的《曾國之謎》,《光明日報》1978年10月4日和《文物與考古》副刊第九十二期均有發表
- ^ 石泉. 古代曾國──隨國地望初探. 武漢大學學報 (武漢大學). 1979, (1): 60–69+81.
- ^ 任偉. 《西周封國考疑》.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08-01.
- ^ 楊寬、錢林書. 曾國之謎試探. 復旦大學學報. 1980, (3): 84–88.
- ^ 曹錦炎. “曾”、“随”二国的证据——论新发现的随仲嬭加鼎. 江漢考古 (國家期刊庫). 2011, (4): 67–70 [2016-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 ^ 黃鳳春、胡剛. 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兼论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 江漢考古 (中國考古網). 2014, (2) [2015-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4).
- ^ 随州又现曾侯墓. [2019-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9).
- ^ 隨國首件文物出土 "曾隨千古之謎"再起謎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人民網 (長江日報). 2013-02-28.
- ^ 36年「曾隨之謎」破解 專家:史書未記載曾國即隨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荊楚網 (湖北日報). 2014-05-23.
- ^ 方勤. 曾国历史的考古学观察. 江漢考古 (國家期刊庫). 2014, (4): 109–115 [2016-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 ^ 凡國棟. 曾侯舆与编钟铭文柬释. 江漢考古 (國家期刊庫). 2014, (4): 61–67 [2016-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 ^ 王恩田. 曾侯與編鐘釋讀訂補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2015-01-17.
- ^ 黃聖松. 先秦「一國多名」現象芻議——兼論曾、隨二名之關係.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14-09, (45): 121–169.[永久失效連結]
- ^ 《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 《歷史研究)》 (03期), 1983年, (03期): 47–50
- ^ 《曾侯世系考辨》,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6期), 2018年, (第6期): 141–148
- ^ 20.0 20.1 20.2 20.3 20.4 《曾侯世系编年的初步研究》, 《湖南省博物館館刊》 (第00期), 2018年, (第00期): 314–320 [2020-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2)
- ^ 葉家山西周墓地申報「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3-31.
- ^ 探访随州文物库房:第三位曾侯名字叫“犺”.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2).
- ^ 曾侯與編鐘與周初南公和曾侯世系——清華簡《良臣》「南宮夭」辨誤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2.
- ^ 枣阳先后发现两座国君级墓葬 专家:还有其他墓葬. [2015-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湖北随州又现曾侯墓 明确身份的曾侯又增两位. [2020-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2).
- ^ 《殷周金文集成》編號11365、11309;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397頁
- ^ 央视《国乐的侧脸》摄制组来随取景. [2019-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7).
- ^ 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328頁。
- ^ 180多字銘文破解36年「曾隨之謎」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1-29.
- ^ 30.0 30.1 吳鎮鋒:《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2006年8月第1版,第327頁。
- ^ 徐少華 曾侯昃戈的年代及相關曾侯世系
- ^ 湖北隨州:首次發現「曾侯丙」銘文銅缶 或為曾侯乙之子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7-14.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從出土文獻談曾分爲三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