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橋鎮,古稱順陽[1],是一個淹沒於河南省淅川縣香花鎮西部丹江口水庫下的歷史古鎮。歷史上曾是丹江四大古鎮之一[2]。乃當時縣中巨鎮,南即黨子口關,是通往湖北光化縣要道,舊有千總駐防於此。西漢在這裡設置順陽縣漢哀帝時稱博山縣,封侯國。後魏移治南鄉郡於順陽,晉太康十年(289年),改南鄉郡為順陽郡中華民國時期,李官橋的農業、工業、商業收入占整個淅川縣收入的一半,城鎮內木樓高聳、富豪連縱。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國務院曾決定在此設立丹江縣,但後來由於規劃建設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丹江縣的建立成為泡影。

李官橋
李官橋在河南的位置
李官橋
李官橋
坐標:32°44′06″N 111°33′09″E / 32.7349°N 111.5525°E / 32.7349; 111.5525
國家中國
上級單位淅川縣
語源李宗木李蓘李蔭

名字由來

編輯

李官橋的前身為順陽鎮明朝時期,丹江上的一座簡易木橋是溝通順陽鎮兩岸鄉親的通道,但每當夏季發洪水的時候,小橋便被洪水衝垮或淹沒,給兩岸的鄉親帶來極大的不便,看到鄉親們每年因此所遭受的種種不便,順陽的文人李宗木翰林院檢討官李蓘刑部主事李蔭,父子三人捐出自己的俸祿,在家鄉的丹江河上修石橋,鄉親們為了表達對這家李氏官員的敬意,就稱這座橋為李官橋。久而久之,這裡的人們便使用李官橋來稱呼他們生活的地方。

地理環境

編輯

李官橋鎮位於淅川內鄉光化縣(今老河口市)、均縣(今丹江口市)交界地區,鎮區面積6.75平方公里,比當時的淅川縣城還要繁華,李官橋鎮的西北兩面緊鄰丹江,水陸便利。它的東南方地勢平坦,古鎮面臨大江,背部隔江是龍山,龍山上有香嚴寺 ,香嚴寺旁邊有香溪從山上流下,最終匯入丹江,古鎮從北到南長20多公里,李官橋盆地由1億年前陷落而成[3],由於盆地接受丹江沖積,所以土壤非常肥沃,土地面積雖然不及全縣面積的八分之一,但糧食產量占淅川全縣一半之多,因此有「橋半縣」[4]之說。

古鎮風貌

編輯

主要建築

編輯

李官橋的城池功能完備[4][2]:有古代保留下來的周長10餘里,頂寬8米的土寨牆(城牆),有五座寶塔式黑漆城門,城門上都建有一座三層碉堡;碉堡上配置有大中小近百門鐵炮,其中的一種叫「將軍炮」,上面有「大明洪武」字樣。丹江航道的四大港之一的李官橋港(水旱碼頭)正對著西北兩扇大門。從碼頭邊到西大門和北大門之間鋪砌著兩條平整的青石板路,城內有炮坊街、韓城街等四大街三小街。還建有清真寺[5]、火星廟、三官廟、藥王廟、石鼓廟、十王殿以及山陝會館。鎮中心建有50畝大小的廣場一個,是群眾盛大集會的聚散地,古鎮上有四大戲園子,戲樓建在山陝會館的大院子裡,能容納觀眾上千人,二層高的戲樓雕梁畫棟,長年鑼鼓鏗鏘,越調、二簧和曲子戲(曲劇)盛行。

商業狀況

編輯

鎮上有糧行20多家,染坊10多家,山貨行近20家,油坊7家,中西藥店15家。酒坊、醋坊、油坊、麵坊、豆腐坊、染坊、絲坊、蠟坊、香坊、炮坊、中藥坊、飯鋪、茶館、旅店、藥店、騾馬莊、鐵匠爐、銀匠爐、鞋匠鋪、故衣鋪、日雜鋪、掛麵鋪、殺鍋、燒鍋,線行、布行、盤行、糧行、牛羊行、竹木行、柴草行、木炭行、山貨行等應有盡有。抗日戰爭時期,捲菸廠有7家,機制捲菸廠有3家,較為知名的有興漢和豫華煙廠,產品銷往西安上海武漢等地。這個鎮上有大商家30多家,其中的七八家曾發行過區域性鈔票。1930年以前,這裡已經有了電話設施,兼營電報收發業務。

災害記錄

編輯
  • 天災
    • 民國24年(1935年),6月6日,山洪暴發,江水猛漲,淹沒土地27萬餘畝,李官橋鎮水深數尺。
    • 1950年秋,淫雨連綿,李官橋、埠口街暴雨成災,窪地積水,江水倒灌。10月,冒雨種麥。
    • 1951年5月底,先雨後雹使李官橋毀麥無數。
  • 人禍
    • 據淅川縣文史資料記載:「1923年11月23日,老洋人率領土匪,攻陷李官橋鎮,鎮中居民依土寨牆與土匪抵抗。入夜後,土匪攻入鎮中大肆屠殺百姓尤其令人髮指的是,土匪將死屍擲填江中,企圖疊成人橋而過,鮮血染紅江水。」[6]

移民

編輯

1958年開始修建的丹江口大壩在下閘蓄水後於1967年將該鎮全部淹沒。從1958年到1960年,來自李官橋的居民分批搬遷至湖北省鍾祥市的大柴湖(今柴湖鎮)。柴湖原本是一片沼澤之地,條件惡劣,無人居住。柴湖地下水中的鐵、錳及細菌總數嚴重超標,搬遷到這裡的居民食道癌發病率極高。移民開墾的土地,經常被當地人霸占,移民與當地人之間的暴力事件時有發生,移民的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種種惡劣環境下,有大量移民回遷淅川,但他們卻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7]

相關文學

編輯

參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网上河南行”之南阳淅川篇(二):弃家舍园调水情. 中國網.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 ^ 2.0 2.1 纵舟丹湖觅顺阳.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2007年11月16日. [失效連結]
  3. ^ 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 期;第 3-4 期 - 1980第85頁
  4. ^ 4.0 4.1 《移民大柴湖》第一集:告别家园. 鍾祥電視台. 2010年4月16日 [2011年6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22日). 
  5. ^ 南阳市各区县105座清真寺情况简介. 南陽市民族宗教局. 2009-07-20. [永久失效連結]
  6. ^ 豫西土匪探秘系列——惊人杀戮篇. 洛陽晚報. 2009年2月20日 [2010年2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2日). 
  7. ^ 十万移民的饮水梦. 長江水利網. 2009年3月7日.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