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幣廠,中國清朝末年及民國時期的一個重要造幣廠,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菱角市66號[1]。該造幣廠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原稱「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後曾多次改名,民國後改名為「江南造幣廠」,1929年關閉。曾鑄造了中國近代貨幣史上知名的「龍洋」、「袁大頭」等銀元。

江南省造當十文銅元

歷史 編輯

清朝 編輯

 
劉坤一
 
江南局造1錢4分4厘光緒元寶銀幣,鑄有「HAH」標記

銀元早在明代就開始流進中國,因最早從外國流入,被稱為「洋錢」。清代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獲奏准在廣東開設銀元局試鑄銀元,由於所鑄造的銀元在重量比外幣加重,發行後多被收藏和熔化取利,未能通行。光緒十四年(1888年),李鴻章再次提議鑄銀元,並建議新鑄造的銀元應該與墨西哥銀圓重量相同(既庫平七錢二分),與外國銀元一齊通行,光緒十六年開始大量鑄造發行,因幣面有盤龍紋,故被稱為「龍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湖北省設局開鑄銀元。[2]

在廣東和湖北兩地相繼設立造幣廠製造銀元後,南京地區所用的銀元須向湖北造幣廠調換,而銅錢則須請廣東造幣廠附帶鑄造[3]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時任兩江總督劉坤一奏請在江寧(今南京)設錢局鑄造銀元得到批准。劉坤一隨即在南京西水關雲台閘南岸沿河收地44,向江南籌防局借銀8萬[a]建造廠房,並命人到上海訂購製造銀元的機器,錢局定名為「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西水關是當時內外秦淮河交匯處,便於利用水路妥當地運輸大量銀兩和銀元。[1]

光緒二十三年秋(1897年),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廠房正式建成,下轄鑄造銀元的東廠和鑄造銅錢的西廠[3]。造幣機器為劉坤一派人從上海的瑞生洋行採購[1]。1897年10月28日[3],江南局東廠就鑄造出「光緒元寶」銀元,1897年鑄造的大小銀元有五種,正面中為「光緒元寶」四字,下鑄幣值(即幣重)「庫平七錢二分」,上為「江南省造」四字。此幣未鑄年代,但為南京最早正式開局鑄造的「龍洋」,收藏界通常稱為「老江南」或「江南老龍」。1898年後鑄造的正面錢文中加鑄了干支紀年,如1898年的為「戊戌」兩字,被收藏界稱為「新江南」。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於銀元的多地鑄幣造成混亂,清廷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外的全部裁撤,但在劉坤一的努力下,江南局得以保存。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西廠開始鑄造銅元。1901年,為提高龍洋的質量,江南局延請英國化驗師霍姆斯(H.A.Holmes)到廠,任配合成色教習,此年鑄的銀元上面鑄有「HAH」(霍氏姓名縮寫)[2]。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於銅元的鑄造獲利頗豐,10月添購了鑄機5台,每日可鑄銅元28萬枚,每月可鑄700多萬枚。同年,志鈞被委任為總辦;東廠開鑄銅元。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江南局新設中廠,也鑄造銅元。同年,清政府委潘汝傑為總辦。東西中三廠統稱為老廠,所鑄銀元隸歸江寧藩司[2]。當時鑄造的銀元,主要在兩江總督管轄的範圍,即江蘇、安徽、江西地區流通。[3]

光緒二十九年四月,清政府設立中央財政處,並在天津設立戶部造幣總廠,仍留南洋(南京)、北洋(天津)、廣東和湖北四局作為分廠[2]。光緒三十年(1904年)四月,在上海製造局添置機器,製造銅元。四月二十二日,張廷傑被任命為總辦,七月,派鄧矩在上海購辦機器,計劃在揚州擇地籌建鑄錢局。十月十四日,潘學祖被任命為總辦,改廠名為「江南戶部造幣分廠」,上海造幣局、揚州造幣局均歸該廠管轄,形成三地五廠的局面。1904年和1905年,蘇州城內外建造了兩家造幣廠鑄造銅元,歸該廠管轄。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復改名「江南銀銅元總局」;同年增設鑄銅元分廠[3]。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又改名「江蘇江寧戶部造幣分廠」。[2]同年,蘇州造幣廠關停。

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初一,清政府委江寧知府應德閎管理該廠。宣統二年(1910年),各省銀銅廠一律裁撤,專歸天津造幣總廠鑄造,並在武昌、廣州、成都、雲南、東三省和南京設六處分廠,南京廠稱「度支部江寧造幣分廠」,即行試鑄一元銀幣,進行「廢兩改元」的改革。這種正面標註面值的新版大清銀幣是清政府第一套以「元」為單位的計值幣。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南京、武昌造幣廠新鑄的銀元未及發行,即撥作軍餉而廣泛地流用於市場,未進入正常發行。[2]1911年12月2日,蘇浙聯軍攻克了南京,12月8日,江蘇都督府任命余成烈為度支部江寧造幣分廠總理,林景為協理。因急需開支軍費,從12月11日開始該廠仍沿用舊模重新開鑄「大清銀幣」銀元[4]

建廠之後,廠區曾多次擴建,先後增設中廠和新廠,前後共徵地121畝,用銀30817兩,建築工料費銀425500兩。當時的廠區東至菱角市街,北至回龍街,南拓至土牆,西靠金陵古城牆[1]

民國時期 編輯

 
1914中華民國三年袁世凱像(袁大頭)壹圓
 
1927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孫像六角星)壹圓

1912年1月,該廠改名為「中華民國江南造幣廠」,余成烈任總經理,仍以清代舊模鑄銀元以濟軍需。1月23日,余成烈、林景上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提出將該廠劃歸財政部。2月10日,該廠正式更名為「中華民國財政部江南造幣總廠」,並停止鑄造銀元,奉命等待民國紀念銀幣幣模批覆。3月4日,經孫中山批准,財政部次長王鴻猷兼任造幣總廠正廠長,王兼善出任江南造幣廠廠長。但此項任命造廠內員工反對,王鴻猷於3月11日請辭兼任,3月14日王兼善辭職,3月15日幫長趙宗蕃代理廠長。[4]

1912年4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後,南京留守府以軍法科長張孝准兼造幣總廠廠長。5月,正式開鑄「開國紀念」銀幣,即俗稱「孫小頭」銀元。該幣面值一元,正面為孫中山像,上鑄「中華民國」四個字,下有「開國紀念幣」五個字,均為隸書。6月14日,南京留守府撤銷,張孝准仍任造幣總廠廠長。8月,續鑄二角金幣和二角銀幣。其中,開國紀念金幣重量為9.6克,直徑23毫米,是中國近代造幣史上第一次鑄造紀念金幣。9月,北京政府財政部總長周學熙任命夏翊宸為造幣總廠廠長。1913年1月,因銀元市價低落,造幣總廠停鑄銀元,至此一元開國紀念銀元共計鑄造了2300餘萬枚,因生產量大,脫離了紀念幣的範疇,成為實際流通貨幣[5][4]

1914年,財政部下令造幣總廠更名為「財政部南京造幣廠」,還下發了鑄造袁世凱像紀念幣的新模。5月開始鑄造「袁大頭」,每天4萬枚。同時回收舊幣,到了10月,每日鑄幣14萬枚。民國5年(1916年)6月,袁世凱去世,但各廠仍以袁像鑄造銀元,直到民國16年(1927年),北伐軍占領南京,於4月18日成立國民政府後,南京造幣廠遂改鑄孫中山像的銀元。民國十七年(1928年)冬,裁撤天津造幣總廠,計劃將南京造幣廠併入上海造幣廠後在上海成立「財政部中央造幣廠[2]。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國民政府財政部訓令中央造幣廠監理委員會接管南京造幣廠,委派徐堪、楊駿兩委員辦理接管。

從1912年至1928年,該造幣廠共鑄銀元五億一千多萬枚,中元銀幣247萬多枚,二角銀幣593萬多枚,一角銀幣89萬多枚,還有不同種類的銅幣30多億枚。其中,所鑄一元錢幣占當時流通領域的68.9%。[1]江南造幣廠在菱角市存在的32年裡,共鑄造銀元5.41億元,占全國鑄造銀元總數的30%[3][6]

關停與原址利用 編輯

1929年,國民政府財政部派員接管南京造幣廠,計劃將其遷往上海籌建財政部中央造幣廠,後因各種原因計劃最終落空。1929年6月4日晚,江南造幣廠突發火災,損失慘重。8月,國民政府順勢關閉江南造幣廠,財政部將其鑄幣設備全部運往上海,部人成員也隨之遷往上海,造幣廠原先的廠房、設施和部分人員轉歸工商部接管。1930年2月,原江南造幣廠廠區被改為度量衡製造所第二廠,供給南方各省的度量衡標本器。1930年7月5日,工商部在原廠區內成立中央工業實驗所[7]。1933年4月,原在北平的度量衡製造所遷到南京與第二廠合併,成為全國推行度量衡新制的權威機構,其產品有標本器、測量儀器、鋼捲尺、台秤、天平等。1937年,抗戰爆發,度量衡製造所、中央工業實驗所[7]遷往大後方,原廠設備被破壞,人員離散。抗戰勝利後,度量衡製造所在原址復建,但已元氣大傷。[1]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後,該廠又經過多次合併改造,並最終於1959年9月定名為「南京第二工具機廠[1]。2011年,隨著南京工業企業「退城進園」[b]的加快實施,南京第二工具機廠搬遷到江寧區。南京第二工具機廠原計劃將老廠區出售,但中共秦淮區委和秦淮區人民政府得知後,提出應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把廠區的樹木、房子都留下來,改造成一個的高端產業園。後經南京第二工具機廠認可,2012年3月,由秦淮區和南京第二工具機廠合作共建的南京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在南京第二工具機廠原廠區正式掛牌。[8]

據2013年報導,當時南京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園區內四十多棟老廠房,幾乎都是昔日第二工具機廠的廠房,興建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6],僅園區內的三棵銀杏樹[c]為清代造幣廠時期種植的[d]

注釋 編輯

  1. ^ 一說8萬兩銀子為鑄本[2]
  2. ^ 「退城進園」指老城區內的工業企業搬遷至工業園區或城郊、開發區
  3. ^ 2017年報導稱兩棵[6]
  4. ^ 其中一棵樹身上有一塊南京市園林局掛的牌,牌上文字顯示,2009年時該樹年齡為110歲[1]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白雁. “江南银元局”为何相中南京西水关. 現代快報. [201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王國樑. 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的前世今生. 金陵晚報. 2018-02-12 [2018-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2). 
  3. ^ 3.0 3.1 3.2 3.3 3.4 3.5 於峰. 探访江南造币厂旧址 曾铸造全国30%“袁大头”. 鳳凰網-金陵晚報. [2018-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4. ^ 4.0 4.1 4.2 錢嶼.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银元始铸纪. 中國錢幣. 2002, (3): 51–53. 
  5. ^ 陳曉亮. 南京博物院藏近代铸币钢模研究. 東南文化. 2016, (6): 95–101. 
  6. ^ 6.0 6.1 6.2 百年老厂变身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 南京市秦淮區委區政府. [2018-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5). 
  7. ^ 7.0 7.1 王俊明.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中國科技史雜誌. 2003, 24 (3): 47–50. 
  8. ^ 南京二机床厂原是江南银元局 将变身创业园. 人民網. 2013-05-21 [2018-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