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符制,是中國古代的行政命令憑證[1][2]

廣州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南越國時期的錯金銅虎節

歷史

編輯

符牌起源於夏商時期玉制禮器「牙」,後經過衍生發展,又稱「符節」、「符牌」、「牌符」等。春秋戰國時期,牙璋逐步發展成為兵符而使用,君王任命官吏作為憑證,免職時「奪璽」。調兵用虎符,國王掌右符,將領握左符,得不到右符不得發兵。國王有效的控制了行政、軍事權力。[3]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吸取嫪毐偽造玉璽謀反的教訓,決定製作一套國璽,並由自己親自執掌佩帶鈴蓋,以避免類似事件發生。他規定天子之印獨稱「璽」,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只能稱「印」[4][5]

參考

編輯
  1. ^ "印"古时称"玺":先秦印章源于劳动工具--文化. 人民網.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2. ^ 由玺印朱迹追溯美的历史. 光明網.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3. ^ 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古代的“身份证”——符牌.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4. ^ 武则天忌谐音改“玺”为“宝” 传国玉玺历尽沧桑——中新网.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5. ^ "印"古时称"玺":先秦印章源于劳动工具. 中新網. [2021-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