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河樂隊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10月16日) |
綠河樂隊(Green River,以之前的連環殺手代號命名),是一支在華盛頓州西雅圖成立的,活躍於1984至1988年的搖滾樂隊。儘管樂隊在西雅圖以外地區沒有獲得理應擁有的商業影響,綠河樂隊以其音樂本身及後人對其的詮釋發揚,證明了對在之後被稱為油漬搖滾的音樂類型的巨大影響。
綠河樂隊 | |
---|---|
樂團 | |
音樂類型 | 另類搖滾,油漬搖滾 |
出道地點 |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
活躍年代 | 1984–1988 (短暫重聚: 1993, 2008) |
唱片公司 | Homestead, Sub Pop |
相關團體 | Limp Richerds, Spluii Numa, Mudhoney, Mother Love Bone, Love Battery, Temple of the Dog, Pearl Jam, Brad, Three Fish |
現任成員 | |
Jeff Ament Mark Arm Alex Vincent Stone Gossard Bruce Fairweather | |
已離開成員 | |
Steve Turner |
歷史
編輯綠河樂隊由主唱兼吉他手Mark Arm,吉他手Steve Turner,鼓手Alex Vincent以及貝司手Jeff Ament於1984年初成立。之後吉他手Stone Gossard加入樂隊,使Mark Arm得以專職主唱。在組成該樂隊之前,每位成員都在朋克及硬核樂隊呆過。Arm和Turner兩人同時在Mr Epp&The Calculations和Limp Richards兩支樂隊,Turner和Vincent在Spluii Numa,Gossard在The Ducky Boys,Ament則是在其樂隊Deranged Diction從Montana前來巡演時受邀加入。
至1984年末,綠河樂隊已在西雅圖及其周邊地區展開巡演活動。1984年12月,樂隊開始製作第一張唱片Come on Down。然而,當唱片在1985年初完成製作時,Turner因厭惡樂隊其他成員的重金屬傾向而離隊。他的位置由前Deranged Diction的吉他手Bruce Fairweather代替。
在1985年中期,樂隊開始了宣傳Come on Down的第一次全國巡演。然而由於專輯發售的推遲,使得巡演變得毫無意義。儘管收效甚微,本次巡演在另一方面加強了樂隊與其他美國新興獨立搖滾樂隊的聯繫。其中就包括音速青春,他們將「Come on Down」這首歌引用進自己的作品「Never Mind(What Was It Any Way?)」中。在巡演之後,專輯終於通過紐約的Homestead Records得以發售。但反響甚微,銷量不佳。儘管如此,這張專輯仍被認為是油漬搖滾樂隊出版的第一張唱片,它早於Deep Six合輯以及Melvins的首張專輯。
1986年,樂隊在太平洋西北部及其周邊地區繼續著巡演活動,以穩步增加人氣(特別是樂隊的故鄉西雅圖)。在這一年的早些時候,現被奉為傳奇的合輯Deep Six由本地的C/Z Record發行。其中包括綠河樂隊的兩首歌,以及華盛頓地區的同類型搖滾樂隊聲音花園、Melvins、Malfunkshun、Skin Yard和the U-men的作品。Allmusic網站的評論員Kathleen C. Fennessy認為這張合輯「是西北部搖滾形成之歷史的見證」。[1]
在1986年6月,綠河與當地的製作人Jack Endino合作,開始製作他們的第二張唱片Dry As a Bone。樂隊選擇在Bruce Pavitt的新廠牌Sub Pop公司錄製這張專輯。然而,Pavitt沒有足夠資金出版。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張唱片也延期了。在此期間,樂隊將單曲」Together We'll Never」提供給本地的廠牌Tasque Force Records發售。終於,Dry As a Bone通過Sub Pop在1987年的6月發售,與錄製完畢相隔整整一年。不得不提的是,這張唱片是此新廠牌的第一張非合輯的作品。Sub Pop以「摧毀一代陳規舊俗的極端自由的油漬搖滾」來宣傳這張唱片。[2]Allmusic的Steve Huey稱這張唱片是綠河樂隊的「別具一格的作品……將70年代硬搖滾及後硬核朋克的骯髒、沙啞、刺耳的完美融合」。[3]
幾乎緊接著Dry As a Bone的面世,樂隊再次進入錄音室,準備製作他們的首張非EP大碟Rehab Doll。然而,樂隊正飽受內部紛爭困擾。分歧出現在Ament,Gossard與Mark Arm之間。Ament和Gossard希望簽約主流廠牌,而Mark Arm想保持獨立,認為這兩人野心過重。內部紛爭終於在1987年10月洛杉磯的一場演出中浮出水面。Ament似乎在沒有告知其他成員的情況下在演出的貴賓名單中填滿了主流廠牌的代表,而樂隊的好友卻只有兩個在列表中。最後,在1987年10月31日,Ament,Gossard和Fairweather堅定了他們離開樂隊的決心。儘管樂隊成員們同意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完成Rehab Doll的製作,然而在1987年10月末綠河樂隊已不復存在。
後綠河時期
編輯在解散之後,Mark Arm與Steve Turner開始重組一支樂隊。他們吸納了貝司手Matt Lukin(前Melvins成員)以及鼓手Dan Peters(Bundle of Hiss and Feast成員),並於1988年組成Mudhoney。樂隊以首張唱片Superfuzz Bigmuff以及其中的「Touch Me I'm Sick」單曲在音樂界獲得積極評價。從1989年發行處女作之後,Mudhoney至今已發行了8張專輯並繼續著巡演之路。
在另一邊,Gossard、Ament和Fairweather聯合了Malfunkshun的核心Andrew Wood組成了一支暫名為Lord of the Wasterland的樂隊。在1988年初正式更名為Mother Love Bone。樂隊也在西雅圖迅速躥紅,並於1990年發行了首張專輯。其時核心Andrew Wood因過量使用海洛因而身亡。同年,Ament和Gossard(與Chris Cornell,Matt Cameron,Mike McCready以及受邀嘉賓Eddie Vedder一起),錄製了向Andrew Wood致敬的專輯Temple of the Dog,獲得了國際主流聲譽。在Temple of the Dog之後,Gossard、Ament與Shadow樂隊的Mike McCready,Bad Radio的Eddie Vedder以及Dave Krusen組成了Pearl Jam。樂隊以首張專輯Ten一鳴驚人,至今已發行了八張專輯,現仍活躍在舞台上。
Bruce Fairweather在Mother Love Bone解散後於1992年取代了原貝司手Tommy Simpson的位置加入了迷幻搖滾樂隊Love Battery。他在樂隊的兩張專輯及若干演出之後離隊。而綠河樂隊的鼓手Alex Vincent在原樂隊解散後搬到了日本,許多年之後沒有再回美國。
1993年11月30日,在拉斯維加斯Nevada的Pearl Jam的演唱會上,綠河樂隊重新聚首。人員包括Mark Arm、Steve Turner、Stone Gossard、Jeff Ament和鼓手Chuck Treece(頂替當時正住在日本的Alex Vincent)。樂隊演奏了「Swallow My Pride」和「Ain't Nothing to Do」。在2008年7月13日,綠河樂隊成員再次相會於西雅圖附近的Marymoor公園,以慶祝Sub Pop的20周年紀念。[4] 這次的陣容包括Ament、Arm、Turner、Vincent、Gossard和Fairweather。
影響
編輯雖然綠河樂隊在西雅圖以外獲得極少的商業成就,然而樂隊所獲得的影響力彌補了在商業上的缺失。通常意義上,綠河樂隊被廣泛認為是油漬搖滾這一類型的創始者之一。他們將硬搖滾、硬核和重金屬融合,並受了Iggy Pop的原型朋克樂隊The Stooges極大影響。Arm扭曲的歌詞以及嗓音的詮釋影響了綠河樂隊的同輩及後輩。即使忽略樂隊成員們在其後創立各個著名樂隊的事實,綠河仍以它音樂的前瞻性及革新性引領著油漬搖滾的崛起,並為世人所銘記。
樂隊成員
編輯- Jeff Ament – 貝司
- Mark Arm – 主唱
- Alex Vincent – 鼓
- Stone Gossard – 吉他
- Bruce Fairweather – 吉他 (1985–1988)
- Steve Turner – 吉他 (1984–1985)
唱片
編輯專輯
編輯年份 | 標題 | 廠牌 | 類型 |
---|---|---|---|
1985 | Come on Down | Homestead | EP |
1987 | Dry As a Bone | Sub Pop | EP |
1988 | Rehab Doll | Sub Pop | 錄音室專輯 |
1990 | Rehab Doll/Dry As a Bone | Sub Pop | 合輯 |
單曲
編輯- "Together We'll Never" (Tasque Force, 1986)
參與合輯及原聲音樂
編輯- "10,000 Things"和"Your Own Best Friend" 於 Deep Six 合輯 (C/Z, 1986)
- "Searchin' (Good Things Come)" 於 Motor City Madness 合輯 (Glitterhouse, 1988)
- "Hangin' Tree" 於 Sub Pop 200 合輯 (Sub Pop, 1988)
- "Swallow My Pride" 於 This House Is Not A Motel 合輯 (Glitterhouse, 1989)
- "Hangin' Tree" 於 Sub Pop Rock City 合輯 (Glitterhouse, 1989)
- "Bazaar" 和 "Away In Manger" 於 Another Pyrrhic Victory: The Only Compilation Of Dead Seattle God Bands 合輯 (C/Z, 1989)
- "Ain't Nothing to Do" 於 Endangered Species 合輯 (Glitterhouse, 1990)
- "Baby Takes" 於 Afternoon Delight: Love Songs From Sub Pop 合輯 (Sub Pop, 1992)
- "Swallow My Pride" (1987 小樣) 於 Hype! 原聲音樂專輯 (Sub Pop, 1996)
- "This Town" 於 Wild and Wooly: The Northwest Rock Collection 合輯 (Experience Music Project/Sub Pop, 2000)
- "Come on Down" 於 Sleepless in Seattle: The Birth of Grunge 合輯 (Livewire, 2006)
注釋
編輯- ^ Fennessy, Kathleen C. "Deep Six"[永久失效連結]. Allmusic.
- ^ Azerrad, Michael. Our Band Could Be Your Lif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1. ISBN 0-316-78753-1
- ^ Huey, Steve. "Dry As a Bone"[永久失效連結]. Allmusic.
- ^ "Cult rock band Green River to reunite for sho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uters. October 2,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