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龍 (清朝)
生平
編輯其家世代以租墾荒山維生,生活困苦。道光十一年(1831年),朝廷下令「山田升科」,引起瑤民不滿,趙金龍與常寧縣瑤人趙福才等人合謀策反,利用宗教組織群眾,在湖南、廣東、廣西邊境秘密組織反清隊伍,並派人到廣東連州籌辦硝藥、鐵砂,製造槍炮。十二月底,在江華兩河口發動起起事反清,稱金龍王,改元金龍元年,聯絡廣西富川、廣東連南瑤民,擴大隊伍,攻城殺官。湖廣總督盧坤調集兩湖官軍進行圍剿,在武水瑤山被趙金龍軍擊敗,盧坤被降職,戴罪立功。次年二月,率部在池塘圩再次擊敗清軍,殺湖南提督海凌阿和寶慶協副將馬韜等,當時有歌謠:「金龍出大洞,海馬(海凌阿、馬韜)歸池塘」。繼奪取湖南蘭山、寧遠、新田、常寧、興寧、桂陽、武岡、江華及廣東乳源、連南和廣西富川、賀縣等地瑤、漢百姓紛紛響應,眾至萬人,勢力擴及三省邊境十餘縣。三月,清廷調集兩湖、兩廣、貴州等五省兵力鎮壓,命戶部尚書禧恩親臨督陣。趙金龍率義軍據守常寧縣洋泉鎮,力戰而死[1][2][3][4]。
參考
編輯- ^ 《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
- ^ 《中國民族史人物辭典》
- ^ 黃鴻壽. 清史紀事本末平傜之役. 維基文庫 (中文).「宣宗道光十一年,冬十二月,湖南江華傜人趙金龍,聚眾焚掠兩河口。傜為苗族之一,所居皆山峒,自成村落。在湖南者為衡、永、郴、桂四州郡界,與廣東之束州、廣西之全州,均跨五嶺之脊。民傜雜處,傜性戇鷙,不與漢民交通,漢民每欺侮之,黨連官役,以肆其虐待。凡遇訴訟,官為裁判恆左,袒漢民,以是傜僡積怨。適楚粵之天地會中人,屢刦奪傜寨牛穀,傜無所愬,於是江華縣之錦田鄉傜人趙金龍,倡言復仇。使常寧傜趙寧牙,糾廣東散傜三百餘,合湖南九沖傜,都六七百人,焚掠兩河口。殺會徒二十餘。縣令林先梁、游擊王俊,率兵役由黃竹寨往掩其巢,格殺男婦十四,生擒傜卒五,餘皆逃散。」
- ^ 壬辰瑤變、會黨與地方官府——以張錫謙《平瑤日記》為中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於2024年7月25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