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議大夫,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其本意出自秦代大夫掌控議論,[1]隋代始置,一直沿襲到清代,直至中華民國時期被徹底廢除。

沿革 編輯

隋煬帝時設置文散官二十九階,通議大夫位列正四品下。[2]許善心蘇威之子蘇夔薛世雄等名臣將相都有領過此職。[3]

唐高祖沿襲隋制,通議大夫依舊是流內官正四品下,[4]位列文散官第七階。[5]咸亨五年將通議大夫與上儀同三司上騎都尉比為同階。[6]貞元二年定朝會序列時,通議大夫在四品班次位列第二十二階。[7]

宋代通議大夫依舊為正四品,開國本來文散沿襲唐制有二十四階,後來為三十七階,通議大夫位列第十六階。[8]太平興國元年,通議大夫被改名為朝奉。[9]元豐五年定官員告身共十二等,通議大夫的告身用大綾紙、在一等十二張。[10]在宋神宗在新官制執行後,規定對於官員的考績限於通議大夫一下,因此自通議大夫一級起往上皆不用受磨勘。[11]元豐六年,通議大夫以禮在郊祭時受賜牛、豬的帶肩前肢各三個。[12]通議大夫在元豐改制後的俸祿為料錢四十五貫、二直五匹春、冬絹、三匹小綾、一匹春羅、冬綿五十兩。[13]

明代規定文散階四十二階,通議大夫為正三品升授,位列第十二階,以資歷為升遷標準。[14]

參考文獻 編輯

書目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通典》職官十六:「正議大夫通議大夫皆隋置散官蓋取秦大夫掌論議之義」
  2. ^ 《唐六典》卷二:「正四品下曰通議大夫隋煬帝置正四品「
  3. ^ 《隋書》帝紀第五:「通議大夫行給事郎許善心皆遇害」
    《隋書》列傳第六:「帝見而善之以功進位通議大夫」
    《隋書》列傳第三十:「從帝征吐谷渾進位通議大夫」
  4. ^ 《通典》職官二十二:「以前上階...通議大夫文散」
  5. ^ 《舊唐書》志第二十二:「正四品下階...通議大夫文散官「
    《新唐書》志第三十六:「凡文散階二十九從一品曰開府儀同三司正二品曰特進從二品曰光祿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祿大夫從三品曰銀青光祿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議大夫」
  6. ^ 《舊唐書》志第二十二:「咸亨五年三月更下詔申明各以類相比...通議大夫及上儀同三司比上騎都尉
  7. ^ 《通典》禮三十五:「四品班尚書左右丞六司侍郎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左右庶子秘書少監左右七寺少卿國子司業少府殿中少監京兆河南太原少尹少詹事左右諭德家令率更令仆親王府長史司馬鳳翔等少尹中州刺史下州刺史大都督大都護司馬散官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爵開國伯勛官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
  8. ^ 《宋史》志第一二一:「諸通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書監諸衛大將軍殿前副都指揮使承宣使開國伯上輕車都尉為正四品」
  9. ^ 志第一二三:「太平興國元年改正議大夫為正奉通議大夫為朝奉」
  10. ^ 《宋史》志第一一六:「一等十二張法錦褾兩面撥花細牙軸色帶給事中中書舍人通議大夫司成左右諫議大夫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閣待制太中大夫秘書殿中監伯用之」
  11. ^ 《宋史》志第一一一:「凡開府儀同三司至通議大夫無磨勘法太中大夫至承務郎皆應磨勘」
  12. ^ 《宋史》志第五十一:「太子三師三少特進觀文大學士學士御史大夫六尚書金紫銀青光祿大夫節度使資政殿大學士觀文翰林資政端明龍圖天章寶文承旨侍講侍讀學士左右散騎常侍尚書列曹侍郎龍圖天章寶文直學士光祿正議通議大夫御史中丞太子賓客詹事給事中中書舍人節度觀察留後左右諫議龍圖天章寶文待制太中中大夫秘書殿中丞太常宗正卿牛豕肩臂臑各三「
  13. ^ 《宋史》志第一二五:「料錢各四十五貫春冬絹各二直五匹小綾三匹春羅一匹冬綿五十兩」
  14. ^ 《明史》志第四十八:「文之散階四十有二以歷考為差...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