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1907年—1967年6月7日),原名劉鎮,又名作撫,又名易爾士,四川省富順縣人。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幹部,長期負責中央交通、安全、情報工作。建國後任四川省委副書記、西南局書記處書記、貴州省委第三書記等職。[1]

生平 編輯

1925年反對家庭包辦婚姻,離家出走,考入北京中國大學預科班。在李大釗的影響下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中國大學支部小組長、支部幹事,北京西區暴動總指揮,被捕入獄,組織領導越獄暴動。1928年夏,二次北伐勝利,奉系軍閥敗退出關,陳剛獲救出獄。1928年8月,赴江西蘇區工作,先後任江西工農紅軍七十九縱隊黨代表、贛西南特委委員兼秘書長、吉水縣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委員、江西省委巡視員、中央巡視員。

1930年8月,受周恩來派遣,任中央提款委員,多次赴江西、閩西、湘東南等蘇區,為在上海的黨中央提款。

富田事變」爆發時,曾被起事的部隊扣押,後被釋放回到上海中央。 1931年5月,上海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陳剛調任中央交通局局長,負責國際國內情報和交通聯絡工作。以開設木器店為掩護建立中心聯絡點。1935年5月,陳剛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隨後留國際列寧學校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受共產國際派遣回國到上海秘密工作。後因形勢惡化,無法接上關係。1937年底,取道新疆到達延安,改名陳剛,被分配到安全、情報和反情報部門工作。後受中共中央派遣赴新疆迪化執行接運任務。後任中央社會部第二室主任。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兼任中央機關生產委員會主任,籌組棗園農場,參加農場管理和田間勞動,組織運輸隊解決生產供應問題,榮獲邊區特等勞動模範稱號。參加中共七大。1945年任中社部副部長。

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率領棗園中央機關幹部百餘人奔赴東北。任依勃樺中心縣委副書記、勃利地委委員、樺南縣委書記等職。1948年,任吉林市委常委兼朝陽區委書記、長春市委民運部長。1948年底,調任中央社會部副部長,隨中央機關進駐北平。1949年,任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大隊政委、川南區黨委委員兼內江地委書記。

1952年秋任四川省委城市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兼水上工作委員會書記、四川省委副書記(持四川工業工作)、四川省職工工作委員會書記、四川省委書記處書記、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兼駐西南局監察組長、西南局書記處書記。1964年10月參加領導對貴州省的「大四清」,任貴州省委第三書記。1965年2月9日,中共中央首先免去陳剛的貴州省委代理第三書記的職務,任命西南局第一書記李井泉的老部下賈啟允任貴州省委第三書記,4月任第一書記。1967年6月7日,文革期間,陳剛遭造反派關押半年多後在四川去世[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四川省志·人物誌》,陳剛詞條,四川省情網
  2. ^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的三个女儿. 湘潮(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0-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 中共黨史人物傳 (Biographies of Pers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vol. 34. Xi'an: Shaanxi renmin chubanshe, 1987, pp. 20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