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衛生
青島有較完整史料記載的最早的官辦醫藥經營管理機構,是1476年在平度州東關設立的惠民藥局,內設醫科員管理藥政。1661年,中醫宋慎修家族在今黃島區鐵山街道開設北月堂,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中藥店之一,行醫經營中藥約300年。1829年,江西人曾大陽在膠州創辦德全堂,初為中藥攤,後在膠州城城隍廟街設堂,鼎盛時期有房屋159間,年銷售額達20多萬銀元,僱傭店員47人。1851年,江西人姚武在即墨開辦森森堂,經營至清光緒年間,逐漸成為即墨藥業的大戶。1896年,青島天后宮一帶有兩家中藥鋪。
1899年,德軍為防疫始建臨時海軍'野戰醫院,後經擴充改造,於1900年建成膠澳督署醫院,這是青島第一所西醫醫院。此後德、美等西方國家的基督教會在青島相繼開設了一些教會醫院,其中有福柏醫院、天主堂醫院等,此後西醫逐漸取代了中醫在市區的主導地位。1909年,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內設醫學科,以膠澳總督府醫院作為教學基地,由此開始了醫學高等教育。1911年,膠澳總督府設立醫務局,負責膠澳醫療衛生行政。1914年,日本接管膠澳總督府醫院,改稱陸軍醫院,由青島軍政署直接管理。為便於日本僑民就醫,1916年改名為青島病院,下設8個分院。1917年,日本駐青島守備軍司令部內設民政部,負責管理醫療衛生。1919年,普濟醫院成立。1922年青島回歸後,於次年設立衛生局,1924年裁撤,同時成立青島衛生所管理公共衛生,醫院歸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管理。1924年青島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設的西藥店——漢美藥房在四方路開業。同年日本人建立青島醫學校,作為青島病院的附設學校,為青島第一所中等醫學學校。1925年,膠澳商埠局設立衛生科,總轄衛生事宜。1927年,青島醫師講習會召開,是青島首次醫學學術交流活動。
1929年,青島特別市政府成立衛生局,1930年裁撤,衛生行政劃歸社會局和公安局管理。1931年,普濟醫院改稱青島市市立醫院。1934年,青島市社會局創辦青島市市立癲病院,是青島歷史上第一家專科醫院。1938年,同仁會青島醫院改編為戰時體制,改稱同仁會青島醫院診療班,下設台東、台西等診療所。1939年設立青島特別市公署衛生局,同年日本在青島開辦青島醫科大學。1942年衛生局裁撤,衛生管理劃歸社會局和警察局。1945年4月,青島特別市政府衛生處成立,管理衛生事務。戰後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的衛生醫療機構,設立衛生委員會。1946年,青島市政府衛主局成立;同年成立隸屬衛生局的市民醫院和市立婦嬰保健所,並將接收的青島醫院和醫科大學移交國立山東大學,成立國立山東大學醫學院、國立山東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和國立山東大學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1948年衛生局裁撤,青島市政府秘書處增設衛生科,管理全市衛生行政業務。至1949年,青島市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76處,病床1059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0.24張;共有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150人,其中中醫621人,西醫326人,西藥人員12人,護理助產702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489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0.32人。
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衛生局成立,主管全市衛生行政工作。1956年,山東大學醫學院改置青島醫學院(後併入青島大學,稱青島大學醫學院)。市區內先後新建市第二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第四人民醫院、青紡醫院和青島鋼廠、四方機車廠、橡膠二廠醫院以及市傳染病院、精神病醫院、腫瘤醫院等。同時各區都新建了區醫院,工礦企業、學校相繼建立保健站和衛生室。農村醫療機構開始發展建立,各縣都建立了規模較大的縣級綜合醫院及縣級防疫站和專業醫療防治機構,改善了農村醫療水平。截至2011年末,青島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2549處,其中,醫院、衛生院278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3處,婦幼保健機構13處,門診部(所)、衛生保健所、醫務室1861處。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8萬人,其中,醫生1.9萬人。全市擁有醫療床位4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3.6萬張。青島的醫療衛生事業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時至今日,青島市在衛生教學、醫療、科研等方面已形成完整的體系,處於國內同等級別城市前列。主要醫療機構在顯微外科、眼科、肝膽外科、心腦血管及腫瘤疾病的防治方面達到國內甚至國際先進水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基本遍布城鄉村居社區。全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標已經位於開發中國家前列,有的已經接近或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的先進水平,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的顯著成績受到全國矚目。
中醫
編輯青島的中醫(傳統醫療)歷史悠久,名醫輩出,明清時期的黃玉衡、黃學禮、於致溫、房益臣、楊有江等均以善醫知名於世。1923年,膠澳商埠對中醫進行審核統考,發放營業執照。1929年,市區中醫重新登記註冊,統稱醫士。1930年起,每年3月15日舉行中醫考試,合格者始准營業。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限制中醫的有關條例,引起全國中醫抗議,青島市政府以有「特殊情況」為由未予執行,因而未發生風波。1945年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後,組成青島市中醫考詢委員會,對全市登記的中醫進行考詢,核發營業執照。
1951年,青島市中醫進修學校成立。1955年,青島市立中醫院成立。1956年,青島市衛生局設立中醫科。至1958年,各大醫院相繼建立了中醫科、針灸科,部分醫院建立了推拿科、整骨科。1980年代落實中醫政策,發展中醫藥事業,開展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共同發展。1983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門診研究學術會議在青島召開,同年青島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成立。1985年,又成立青島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會。農村中醫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包括縣、鄉、村三級中醫網絡養生學在內的中醫系統培訓,並在所有鄉鎮衛生院設立中醫(中西醫結合)門診部;繼續實施中醫事業「四名(名醫、名藥、名科、名院)工程」,發揮中醫(中西醫結合)的特色和優勢,綜合性醫院大都設有中醫科。
西醫
編輯青島的西醫(現代醫療)始於德租時期。1898年,德國海軍遠東艦隊在青島建立帳篷式野戰醫院。1900年改建為膠澳總督府醫院。各教會也先後建立了一些醫院、診所,如安徽路的福柏醫院、即墨的柏林醫院等。第一次日占時期開設了日華齒科醫院和太平鎮醫院。隨著西醫的傳入,西藥及診療手段,如X射線機、細菌及化學檢驗、手術器械等也相繼傳入,可以診治內、外、婦、兒等科一般疾病和瘧疾、天花、肺結核、性病等傳染病及對法定傳染病施行隔離。1919年進行了胸外科手術。1920年進行了第一例白內障摘除術。1920至1930年代,西醫有一定發展,技術有一定提高。共和國成立以來,青島西醫的醫療技術發展很快,臨床分科越來越細,診療手段越來越先進,引進了一批精密醫療器械,如1000毫安多功能大型X射機組、血液分析儀、高壓液相色譜儀等,開始做一些高難度的手術,如冠狀動脈造影、心臟瓣膜置換、斷指再植、心臟血管搭橋、喉頭再造、大面積燒傷搶救等。心肌梗塞搶救成功率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療養
編輯青島的療養事業始於20世紀初。1902年,膠澳總督府在台波爾山口(今嶗山柳樹台)建立麥克倫堡療養院。1905年,美國教會在今匯泉灣畔建立伊爾蒂斯海灣美國教會療養院。1938年,東正教總會在嶗山北九水建立肺病療養院。1929至1938年期間還建有位於金口路的萬國療養院、九水廟的華利道德療養院、北九水的慢性病療養院等。共和國初年,療養事業迅速發展,但僅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軍方及來訪外國要員服務。改革開放後,部分療養機構開始面向社會經營。1990年代形成以匯泉灣、八大關、湛山、燕兒島、北九水、溫泉等為中心的許多療養區,海軍、空軍、濟南軍區及全國總工會等單位均在青島設有療養院。隨著療養系統的改革,一些療養院全部或部分改變用途,人員分流,或改為酒店賓館,或對外出租,或搞房地產開發等。
衛生疾控
編輯青島的公共衛生與疾病防疫控制工作始於19世紀末的德租時期,由膠澳總督府輔政司負責防疫事宜,疫情報告由巡警總局負責,通過發布一系列法令,嚴格預防和監測疫情。第一次日占時期,防疫事務由青島軍政署和警務衛生系負責,各管區憲兵隊管理具體事項。1926年,膠澳商埠局成立防疫所,負責疫情和預防接種。此後歷屆政府組織的衛生防疫工作分別設在衛生、社會、警察等部門。防疫重點為霍亂、天花、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白喉等傳染病。
1950年,青島市防疫委員會成立。1952年3月,美軍四次向青島投撒細菌,全市46萬人投入滅蟲行動,隨後全市開展了大規模的除四害、講衛生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命名為衛生模範城市。1954年成立青島市衛生防疫站。1957年各縣、區均建立衛生防疫站,形成全市性衛生防疫網絡,全面開展傳染病防治和計劃免疫疾病監測等工作,傳染病發病率逐年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間,衛生防疫工作受到衝擊。1978年後逐漸恢復。
1985年,青島市被授予「無鼠害海港、軍港、火車站」榮譽稱號。1980年代末,各種急性傳染病被基本控制或基本消滅。1990年,青島市獲得「全國衛生城市」稱號,所轄五個縣級市都獲得了全國和省級衛生城市稱號,其中膠州市成為青島市第一個縣級國家衛生城市。1990年代中期,獲「全國疫情管理工作先進城市」稱號。1994年,青島市在全國率先基本消滅了麻風病。1996年,青島市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稱號。1997年,實現和基本實現消滅了脊髓灰質炎、碘缺乏病和絲蟲病。1999年,全國首家一流水平、一流設施的青島市疾病控制中心投入使用,使青島市對預防控制、治療各類流行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以及衛生檢疫有了強力的保障。2003年,青島市繼消滅天花後,消滅了絲蟲病;同時青島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以市為單位結核病防治微機化管理,愛滋病實驗室軟硬體建設也處於全國前列。進入21世紀,青島市開展公共衛生「兩個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建立了市、區(市)兩級指揮協調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中心;建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反應電子信息網絡,提高了傳染病疫情的監測和預警、預報的能力。
紅十字事業
編輯青島的紅十字事業始於20世紀初。1914年,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呂海寰與德國傳教士衛禮賢在禮賢書院(今青島第九中學)組建中國紅十字會青島分會,從事救護戰爭中受傷軍民的人道主義活動,這是青島最早成立的救護救濟性組織;下設醫療隊,有醫生等45人,救護車2輛。1922年,叢良弼創辦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從事救濟災民、放賑施醫等慈善事業;設有慈幼院、慈濟醫院、職業學校、女子小學和救濟隊。1928年,萬國締盟中國紅十字會青島分會成立,1929年改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青島分會,第二次日占時期遷至膠州縣城。1945年9月,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青島分會重建,下設救護總隊。
共和國成立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幾經撤立、改組,成為今青島市紅十字會;世界紅十字會青島分會被中華救濟總會青島分會接管。青島市紅十字會經常開展群眾性衛生救護訓練,組織公民無償獻血,參與救災,在台灣事務方面提供查人、轉信、認證等服務。1990年代末,青島市高校紅十字會、紅十字工作委員會成立全市各高校均成立紅十字會,設立紅十字獎學金、助學金、救助金;駐青高校全部成立紅十字工作委員會,並在全市中小學中開展創建紅十字學校和紅十字好少年活動。1994年,青島市正式開展全市性無償獻血活動;次年,中國紅十字總會在青島召開了首次國際無償獻血工作研討會。進入21世紀,青島市在全國率先開展捐獻造血幹細胞活動。2000年,首次進行募捐義賣、義診、義演、義修活動;在大學生、外企、酒店、建築工地開展救護培訓。2001年,青島市紅十字首次對在青島的外國人舉辦初級救護理論和操作技術培訓班;由全市12所高校會員參加的高校紅十字會義工團成立;同時開展了紅十字義工對口結對活動,紅十字青少年義工定期上門為孤老病殘服務。2002年,紅十字會開始在全市招募志願者;同年,青島市捐獻造血幹細胞配型實驗室獲批成立,青島市紅十字會海慈義工基地成立。青島市紅十字會在李滄區畢家上流社區建立全市第一個農村紅十字會社區衛生服務站暨義工服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