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病毒/Selected article/3

伊波拉病毒感染症狀總覽
伊波拉病毒感染症狀總覽

伊波拉出血熱是一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因在伊波拉河附近發現而得名。罹患此病的人會在2天至3週內陸續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以及出疹症狀。病情之後會進一步惡化為肝衰竭腎衰竭,步入此階段,病人或會出現體內、體外出血現象,並可能在首個症狀出現後的6至16天內因血容量過低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伊波拉患者多因接觸了帶有病毒的體液(包括血液)、器官,或間接觸摸到最近受污染之器具而染病。目前尚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病毒能經空氣微粒在靈長動物間傳播。患者的精液母乳在其康復後的數週至數月內,仍可能載有病毒。果蝠被認為是伊波拉病原體天然宿主,能在自身不受影響的狀況下將之散播。疫症的控制在醫界以及社區的配合,前線醫學措施包括快速的病例偵測、實驗室診斷、接觸者追蹤、正確看護、謹慎處理醫療廢物,以及妥善安葬或火化屍體。減少接觸受感染的個體為社區防疫的一大重點。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應穿著完整的連身型防護衣物,並勤加洗手。叢林肉易沾染病毒,故在徹底煮熟後方能進食;在處理這類產物時,也需佩戴醫用手套。

伊波拉出血熱在1976年首次出現於當時的蘇丹薩伊,並常於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造成間歇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