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中兴
清朝同治帝統治時期出現的中興景象
同光中興[1],又称同治中兴,是指清朝晚期同治、光緒年間,慈安、慈禧两宫听政期間(1862年至1894年)的一個中興階段。適逢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講和,及太平天國被消滅(1864年),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和諧時期,並開啟向西方學習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強運動)。现代史学家芮玛丽所著《同治中兴》里面对“中兴”的定义如下:
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2]。
措施
编辑影響
编辑不同觀點
编辑此条目形似評論,須要清理。 |
一种观点认为“同光中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兴,在甲午海战的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后,时局较难再与中兴一词相匹配。同光中兴的局面直到甲午战败之前一度得到较多人的肯定,原因在于清廷的确在这一时期内连续取得成绩。1861年开始洋务运动,1864年完成镇压太平天国,1876年左宗棠西征新疆,至1880年曾纪泽奔赴沙俄谈判完成收复伊犁,在这一时期内,政治较为清明,国内逐渐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工业得到了发展,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北洋海军的崛起甚至一度令西方国家相信清廷有能力控制东亚海域。但是随着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北洋水師全军覆没,以及与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兴的局面戛然而止。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来源
编辑-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ISBN 962-201-987-0
-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ISBN 7-100-01766-1
研究書目
编辑- Mary C. Wright 著,房德鄰 等 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