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門,是在重慶設市後拆除一些城門後新開的一座城門,在二郎廟街,後來二郎廟街改名為新城門街,沿用至今。

千廝門入城便是千廝門月台壩。從月台壩直前向南上坡就是千廝門行街,上新街口,小什字。從月台壩轉右向西沿城北垣上坡,就是二郎廟街。順城垣過丁字口西砲台街。

二郎廟街,南側是廟宇,北側是敞開的城北垣。城北垣外是一架坡和上、中、下蔡家灣,抵紙鹽河街。1931年12月22日,即陰曆冬月十四,蔡家灣發生火災,救火設備要繞道小什字出千廝門才能前往施救,一直延燒到千廝門大碼頭,延燒1000餘戶,死200餘人(一說307人)。鑑於這次大火的教訓,普善堂、達善堂、至善堂等慈善團體募捐集資在二郎廟北側城垣新開一座城門,以便發生火災時消防隊出入。新城門開在二郎廟街西段,距丁字口不遠的地方。新城門修好後,仍然關閉着,普善堂在這裡熬藥。抗日戰爭後,倭機常來轟炸,為了方便疏散,新城門才長期敞開。

重慶市人民政府成立後,二郎廟街改為新城門街。當時喜歡修纜車,長航就新城門修了纜車拆毀城門.現城門遺址在今新城門街29號附近可見[2],一直到河邊。丁字口被隔斷,滄白路就不通新城門街了。

註釋

编辑
  1. ^ 《重慶地名趣談》,彭伯通著,重慶出版社,2001.09,第65-67頁
  2.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中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重慶渝中區文史資料》第6輯.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