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闸,又称田关闸,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潜江市田关河的一个排灌站。

沿革

编辑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汉江龙头拐(今泽口街道)溃堤冲出河道,于田关附近分成东西两条支流东荆河西荆河。由于此地面对400万亩农田,被称为“田关”。1931年,贺龙率红三军进驻潜江熊口镇,恰逢东、西荆河溃口,贺龙亲率红军将士与当地群众修建红军堤[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兴起根治荆北水系的热潮,并在田光堤基上,修建大型排灌闸。闸由荆州地区水利局按水工一级建筑物设计,排水流量167立方米/秒,闸底高程27米,全闸5孔,总净宽19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59年冬兴建,1960年5月竣工后,当地民众致电贺龙元帅报喜,贺龙提议将此闸命名为“红军闸”[2]。同年9月抗旱,当地政府开闸引水灌溉,导致水情抵达前忘记关闸。东荆河水一度陡涨至41.43米,由于管理失误未及关闸,导致水压徒增无法关闸。当地官员改用油压机强行下压时,又导致横梁破裂、洪水倒灌,淹没附近6670亩田,负责人荆州农工部部长刘慈云等人被撤职。1961年10月,中共潜江县委筹备整修,调动附近五万人参加工程,到1962年4月11日开闸。同年再进行整修,但因闸身无法使用,1964年锦州专署水利局请示弃用[3]

1965年1月6日,湖北省水利厅决定在老闸外400米处再修建新闸,并由水利厅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八孔闸,投资287.2万元。同年6月26日竣工,并在新堤上修建南北两堤。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贺龙被打倒,红卫兵砸毁纪念碑。文革结束后重建纪念碑[4]

相关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江汉油田志编辑委员会. 江汉油田志 1961-1985. 江汉油田志编辑委员会. : 37. 
  2. ^ 向友国,闫海青,张大勇编著. 现代长江水工程结构生态.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12: 239–240. ISBN 978-7-5352-9287-2. 
  3. ^ 荆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荆州地区志. 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6.10: 133–134. ISBN 7-80068-644-2. 
  4. ^ 柳笛著. 白云悠悠. 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4.08: 70–72. ISBN 7-5430-3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