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
于都县(旧名
于都县 | |
---|---|
縣級行政區 | |
![]() 于都县的地理位置 | |
概览 | |
国家 | ![]() |
隶属行政区 | 江西省赣州市 |
区划类别 | 縣級行政區 |
区划代码 | 360731 |
现任县委书记 | 蓝捷 |
现任县长 | 陈阳山 |
地理 | |
总面积 | 2893平方千米 |
人口及經濟 | |
总人口 | 90.2万人 |
GDP(2008) | 64.4元人民币 |
其它 | |
时区 | UTC+8(北京时间) |
电话区号 | +86 |
網站:http://www.yudu.gov.cn/ |
本頁面使用旁註標記,若瀏覽器不支持,標音會顯示在文字後方,如:衣(yi)。 |
历史沿革编辑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县,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由原名“雩都”更名为“于都”[2]。
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
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迄今已有2214年的历史。是赣南建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在白鹿营分设阳都县(280年改宁都县)。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在南乡分设安远县。
五代时分设石城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将瑞金监升为瑞金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九州分设会昌县。
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
1949年于都解放。先后属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行政公署、赣州专区、赣州地区、赣州市。
地理编辑
因地处东经115°11'~115°49',北纬25°35'8"~26°20'53"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为红壤,质地粘重,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507mm,年日照时数1621.9小时,年均无霜期305天。境内有贡水、梅江、濂江等河流,其中贡水在境内的长度为66公里,河流总长1283公里,江河水面约16.2万亩,水力蕴藏量38.7万千瓦。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约为8.2℃和29.7℃,极端气温为39.9℃和-8℃,夏季闷热,冬季干冷,有寒潮、台风、高温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
行政区划编辑
贡江镇、铁山垅镇、盘古山镇、禾丰镇、祁禄山镇、梓山镇、银坑镇、岭背镇、罗坳镇、小溪乡、利村乡、新陂乡、靖石乡、黄麟乡、沙心乡、宽田乡、葛坳乡、桥头乡、马安乡、仙下乡、车溪乡、段屋乡、于都工业园和罗江乡。
交通编辑
人口编辑
2003年人口为90.2万,截至2017年末户籍总人口为111.5万,以客家人为主。据2021年2月18日于都县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消息,于都县是赣州唯一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县,总人口111.95万。
经济编辑
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3.68亿元;第二产业29.96亿元;第三产业20.76亿元。[4]202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79.43亿元,增长4.3%;财政总收入完成22.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增长3.4%;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增长7.3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3342元,增长6.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037元,增长9.3%。
自然资源编辑
地方特产编辑
风景名胜编辑
- 罗田岩摩崖石刻
- 屏山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口、中央红军各所属部队长征渡口、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部旧址、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部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旧居、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八处)
|
历代名人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于都县 |
- ^ 于都县人民政府官网县情介绍. 2021-02-18 [2022-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9) (中文(简体)).
- ^ 存档副本. [200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
- ^ 2021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于都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1.
- ^ 存档副本. [201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