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道院,1922年由民间宗教组织道院在安徽合肥设立,与慈善组织世界红卍字会的当地组织合肥红卍字会互为里表。

历史 编辑

1922年,安徽合肥人李振钧在合肥设立合肥道院,出任代统掌,为实际负责人。合肥道院筹建之初在东大街德和庆钱庄后进三间厢房内,后因信徒增多,搬迁至县桥西通王体之的市房(合肥县惠政桥北首)。数年后,又迁移至南门龚大房[1][2]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道院慑于革命军“取缔封建迷信”的政策,以“合肥红卍字会”慈善团体名义取得合法身份。时任安徽省长许世英曾专门拨款资助合肥红卍字会。合肥红卍字会曾进行很多施粥施药活动,特别是在1930年合肥大旱和1931年合肥大水期间。侵华日军占领合肥后,合肥红卍字会曾在南门龚大房处设立难民营,并给收容的难民提供食宿医药[3]

1945年抗战胜利后,合肥红卍字会将房屋产权登记为“私立万慈小学”并得以保持。1953年,万慈小学改名为南油坊巷小学。1957年,万慈小学迁至金寨路174号,更名金寨路小学,即今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1957年,合肥市第八中学迁入万慈小学原址[3]

办学 编辑

1924年,合肥红卍字会创办的私立万慈小学,最初的校址位于龙门巷口,后随红卍字会迁到桐城路,即后来的南油坊巷。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合肥,万慈小学被迫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吴卓吾校长在桐城路原址恢复万慈小学。1950年春,万慈小学将东侧22间校舍借给皖北文艺干校办学。1950年初夏,皖北文艺干校学生参加午征。期间,万慈小学将东侧校舍租给皖北行署卫生处。皖北文艺干校学生午征结束后迁入南门原基督农场(今省立医院门诊部)。1952年7月,私立万慈小学向政府移交校产。1953年,正式更名为南油坊巷小学。1953年5月,合肥市残老孤儿教养院向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报告,请求将原万慈小学的部分财产房屋由该院接受。合肥市人民政府函复中国人民救济总会:“该会房屋过去多为办小学的,并非收容机构,经研究决定为少年文化宫使用。”1957年,南油坊巷小学迁至金寨路小学旧址,合肥八中搬到万慈小学旧址上课,直到2008年[4]

参考 编辑

  1. ^ 合肥文史资料. 政协合肥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4: 178. 
  2. ^ 萧寒. 红卍字会在合肥. 江淮文史. 2014, (6): 160–165. 
  3. ^ 3.0 3.1 李云胜. 从万慈小学到合肥八中. 江淮晨报. 2016-04-18 [2023-11-27] –通过合肥八中. 
  4. ^ 吴雨发. 桐城路上的百年“校史”. 合肥晚报. 2023-02-07 [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