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道院,1922年由民間宗教組織道院在安徽合肥設立,與慈善組織世界紅卍字會的當地組織合肥紅卍字會互為里表。

歷史 編輯

1922年,安徽合肥人李振鈞在合肥設立合肥道院,出任代統掌,為實際負責人。合肥道院籌建之初在東大街德和慶錢莊後進三間廂房內,後因信徒增多,搬遷至縣橋西通王體之的市房(合肥縣惠政橋北首)。數年後,又遷移至南門龔大房[1][2]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道院懾於革命軍「取締封建迷信」的政策,以「合肥紅卍字會」慈善團體名義取得合法身份。時任安徽省長許世英曾專門撥款資助合肥紅卍字會。合肥紅卍字會曾進行很多施粥施藥活動,特別是在1930年合肥大旱和1931年合肥大水期間。侵華日軍占領合肥後,合肥紅卍字會曾在南門龔大房處設立難民營,並給收容的難民提供食宿醫藥[3]

1945年抗戰勝利後,合肥紅卍字會將房屋產權登記為「私立萬慈小學」並得以保持。1953年,萬慈小學改名為南油坊巷小學。1957年,萬慈小學遷至金寨路174號,更名金寨路小學,即今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1957年,合肥市第八中學遷入萬慈小學原址[3]

辦學 編輯

1924年,合肥紅卍字會創辦的私立萬慈小學,最初的校址位於龍門巷口,後隨紅卍字會遷到桐城路,即後來的南油坊巷。1938年,侵華日軍占領合肥,萬慈小學被迫停辦。1945年抗戰勝利,吳卓吾校長在桐城路原址恢復萬慈小學。1950年春,萬慈小學將東側22間校舍借給皖北文藝幹校辦學。1950年初夏,皖北文藝幹校學生參加午征。期間,萬慈小學將東側校舍租給皖北行署衛生處。皖北文藝幹校學生午徵結束後遷入南門原基督農場(今省立醫院門診部)。1952年7月,私立萬慈小學向政府移交校產。1953年,正式更名為南油坊巷小學。1953年5月,合肥市殘老孤兒教養院向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報告,請求將原萬慈小學的部分財產房屋由該院接受。合肥市人民政府函復中國人民救濟總會:「該會房屋過去多為辦小學的,並非收容機構,經研究決定為少年文化宮使用。」1957年,南油坊巷小學遷至金寨路小學舊址,合肥八中搬到萬慈小學舊址上課,直到2008年[4]

參考 編輯

  1. ^ 合肥文史资料. 政協合肥市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84: 178. 
  2. ^ 蕭寒. 红卍字会在合肥. 江淮文史. 2014, (6): 160–165. 
  3. ^ 3.0 3.1 李雲勝. 从万慈小学到合肥八中. 江淮晨報. 2016-04-18 [2023-11-27] –透過合肥八中. 
  4. ^ 吳雨發. 桐城路上的百年“校史”. 合肥晚報. 2023-02-07 [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