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是由东北军逐渐中央化的一支部队。[1]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 | |
---|---|
![]() 國民革命軍軍旗 | |
存在時期 | 1933年-1949年 ![]() |
國家或地區 | ![]() |
效忠於 | ![]() ![]() |
部門 | 正规军 |
種類 | 軍隊 |
規模 | 2个师 |
駐軍/總部 | 淮阴 |
历史编辑
1925年10月,北洋军阀吴佩孚部陆军第18混成旅扩编为北洋陆军第26师,师长于学忠。1927年夏任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第十五军(军长于学忠)。1927年秋北伐战争中吴佩孚部队在河南走投无路,被奉军收编,第25师、第26师与第7师合编为奉系安国军第20军。1930年9月张学良参加中原大战中,率东北军入关,该军改称为东北边防军第一军,于学忠任军长,入驻平津。1933年2月关内的东北军编为4个军,东北边防军第一军改编为第五十一军:[2]
参加了长城抗战和冀东抗战。1935年按照《何梅协定》该军调出河北省。调鄂豫皖苏区和陕甘苏区围剿红军。1935年6月该军编为西北剿匪军第二路军第八纵队,第111师、第115师改隶第五十七军,第118师(师长杜继武)由第五十七军改隶该军。西安事变时驻军甘肃兰州地区,响应了张学良的行动。1937年4月26日于学忠率该军东调淮阴整编并兼任江苏绥靖公署主任,李振堂任副军长,第118师被撤消,该军辖第113师(师长周光烈/周毓英)、第114师(师长牟中珩)。
抗战爆发后,编入韩复榘第3集团军,开赴青岛守备。1937年11月实施焦土战略后放弃青岛,南调蚌埠、临淮关一线参加津浦路阻击作战。1938年2月参加台兒莊戰役。1939年3月中旬,该军由安徽省立煌县开赴鲁南沂蒙山区的沂水、蒙阴、安丘一带,隶属于學忠的鲁苏战区:[3]
- 军长周毓英
- 第113师,师长李振唐1933.2.12-1937.7/周光烈1937.7-1938.6.20/周毓英1938.6.20-1942.2.6/韩子乾1942.2.6-1943.2.21被俘/李玉唐1943.2.21-1946.5/王楚1948.9-1949.5.27
- 第114师,师长牟中衍1933.2.12-1939.3.18/方叔洪1939.3.18-1939.6.25殉国/张福禄1939.6.25-1942.4.1/黄德兴1942.4.1-1943.8.1/李步青1943.8.1-1946.5裁撤
- 暂编第12师,师长赵保原。1941年暂编第12师拨归该军建制。1942年春该师改鲁苏战区直辖。
1946年5月该军改编为整编第51师,隶属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张雪中):
1946年12月至1947年1月,该师整编第41旅在宿北战役大部被歼,旅长董继淘负伤突围。鲁南战役中,该师被全歼。中将师长周毓英、少将副师长韩世儒、少将参谋长李献中、李玉堂、李步青等被俘。
- 师长王严(黄埔三期辎重科,1904年生,山东郯城回族,土木系将领,后任第12兵团副司令、澎湖防卫副司令,1962年退役,1977年病逝)
- 副师长王秉钺(1947年7月由整编第52师副师长调任)
- 第41旅旅长董继淘
- 第113旅旅长王匡(1948年3月16日益林战役被俘)
该师参加1947年12月1日李堡栟茶战役、1947年12月26日盐(城)南战役(第113旅旅部及1个团大部被歼)、1948年3月16日益林战役(守军整编第113旅欠2个营被歼)。1948年9月恢复第五十一军番号
1948年12月1日晚23时许,奉第一绥靖区之名放弃淮阴,纵火烧毁仁慈医院,当夜在城隍庙广场上枪杀许大中等19名共产党干部,同时在南门外活埋了通共群众30余人。2日上午又在淮阴城强征商家物资。2日下午抓了许多民夫,撤至淮安,并继续南逃。2日下午16时左右,苏北六分区独立旅开入淮阴城。3日夜间第一绥靖区接电令限12月4日收复两淮,重新打通清(江)扬(州)线,并北上增援徐州。4日拂晓,第五十一军41师及第四军五十九师、九十师一部又重占淮安。4日下午攻击淮阴,与六分区部队在板闸展开激烈战斗。战至8日黄昏苏北五分区主力部队赶到。8日夜23时国军主力部队放弃淮安南逃。六分区于9日凌晨4时许开入淮城。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战役,该军在三江营至申港段长江防线担任防御任务时,第41师被歼灭。残部逃入上海外围后,在参加上海近郊防御作战中,5月16日再次被全歼,中将军长王秉钺、少将参谋长向建白等被俘。
退入上海市区的残部重建该军,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兼任军长。1949年5月27日,该军在刘昌义率领下向解放军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