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加蚋堡
台北古地名
(重定向自大加臘)
大加蚋,又作大佳蚋、大佳蠟、大加臘,是台灣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其幅員遼闊,包括今臺北市市區大部分地區:萬華區北半部,大同區、士林區西南端一小塊地區、中山區中南部、中正區、大安區、松山區、信義區及南港區。
大加蚋 | |
![]() | |
表記 | |
---|---|
漢字 | 大加蚋 / 大佳蚋 |
白話字 | Tōa-ka-la̍k |
臺羅拼音 | Tuā-ka-la̍k |
別稱 | |
漢字 | 大佳蠟 / 大加臘 |
白話字 | Tōa-ka-la̍h |
臺羅拼音 | Tuā-ka-la̍h |
概述编辑
「大加蚋」據傳為平埔族語Ketagalan(凱達格蘭)加蚋魚Kala為名;又傳Tagal原指沼澤。大加蚋為今臺北市萬華區新店溪沿岸一帶平原,原為平埔族「雷里社」或「龍匣社」生活範圍。1709年墾號陳賴章請准開墾大加蚋草地,三十年內已成漢人聚落。而後更以大加蚋一詞作為堡名,稱「大加蚋堡」。
隨著大加蚋成為堡名,其所指範圍日漸增大。清道光年間已轄有艋舺街、三板橋庄、古亭村、大灣庄、林口庄、上陂頭庄、錫口街、新南庄、南港仔街、搭搭悠庄、東勢庄、新庄仔庄、圭母卒庄、大隆同街等聚落。
清同治年間管轄街莊编辑
1871年(同治十年),大加臘堡共轄16個莊,包括艋舺下嵌莊、三板橋莊、古亭莊、大灣莊、林口莊、上陂頭莊、錫口街、新南莊、南港仔街、搭搭攸莊、東勢莊、新莊仔莊、奎府聚莊、大隆同莊、社仔莊及溪洲底莊[1]。
日治前期管轄街庄编辑
1920年(大正九年),廢除堡里及舊制街庄前,大加蚋堡共轄臺北城內、艋舺、大稻埕(即俗稱的臺北三市街)及另外37個街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