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
(重定向自如來)
如来(梵語:तथागत,羅馬化: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稱號之一。梵語「तथा」(tatha)意思是“如”,意思為如同或不變。「आगता」(āgata)意思是“來”。如来即“如同來了”或“不來不去”之義。《金剛經》中解釋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來”;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各種寫法 如来 | |
---|---|
華語: | 如来 (拼音: rú laí / 粵拼: jyu4 loi4) |
英語: | One who has thus gone |
梵語: | तथागत |
日語: | 如来 (羅馬字:nyorai) |
高棉語: | តថាគត (tathakut) |
韓語: | 여래 (RR: yeorae) |
蒙古語: | ᠲᠡᠭᠦᠨᠴᠢᠯᠡᠨ ᠢᠷᠡᠭᠰᠡᠨ Түүнчлэн ирсэн |
藏語: | དེ་བཞིན་གཤེགས་པ་ (dezhin sheg pa) |
泰語: | ตถาคต |
越南語: | Như Lai/如來 |
佛教相关主题列表 |
含義 编辑
如 编辑
如字對應梵文、巴利文 तथा(tathā),字面含義爲同樣、如同、如此、因此等。其內涵經過延伸和演繹,可指真如,含两层意思:
- 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
- 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長智慧、消除煩惱、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
如來 编辑
如來也有另一層含義,可稱作眾生的自性。《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如者,就是自性,也就是不變;來者,就是智慧。也就是我們的自性不變,才能夠產生智慧。
- 如就是戒定;來就是慧。本性能有覺(戒),才能安定;智慧才能產生。
俗稱 编辑
在《西遊記》等神話志怪小說的影響下,民間常以如来佛、佛祖專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佛。在佛教中,無“如來佛”這樣的正式稱呼。
经论解釋 编辑
- 《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 《金剛經》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成实论》一:“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 《轉法輪論》:“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槃故名如来。”
- 《大智度论》二十四:“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 《胜鬘宝窟》上末:“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
- 《大日经疏》一:“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 《行宗记》上一之二:“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 《秘藏记本》:“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 《教行信证》四:“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 《佛說十號經》卷1:「我昔因地為菩薩時,歷修眾行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實,以八聖道正見所證名為如來。」
- 《大寶積經》卷90:「如來如實覺了如故,名為如來。」(CBETA, T11, no. 310, p. 515, b22-23)
- 《大般涅槃經》卷30〈11師子吼菩薩品〉:「如來世尊於一切法知見無礙故名為佛,發言無二故名如來。」(CBETA, T12, no. 374, p. 543, a27-28)
參見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如来 |
- 釋迦牟尼佛傳 星雲大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