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運動

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运动

學生運動,簡稱學運,亦稱學潮 ,是以學生為主要成員的社會運動。这种运动一般是自發的(也有可能是受新聞媒體社論、社會意見、專欄作家電台名嘴、意見領袖等引導),为集體建立某種社會價值文化判斷,从而引發動向、回應或引發社會運動的大潮流。

2011年智利圣地亚哥学生抗议

學運目標有包括但不限於:為學生組織的正名運動、聲援被捕的政治人物、反殖民主義、反一黨專政等。

亞洲重大事件 编辑

中國大陸 编辑

漢朝

宋朝

  • 陳東先後兩次領導太學學生上書朝廷,請誅軍事領袖。之後尚有五、六次類似的學生運動,並有學生罷課的事件記載,亦有老師鼓勵或支持學生運動以反抗政府的事例[1]
明朝
清朝
中華民國大陆时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 编辑

英屬香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

中華民國(臺灣) 编辑

日本 编辑

韓國 编辑

哈薩克 编辑

新加坡 编辑

馬來西亞 编辑

歐洲重大事件 编辑

法國 编辑

匈牙利 编辑

拉丁美洲重大事件 编辑

墨西哥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周策縱. 五四運動史. 湖南省岳陽: 嶽麓書社. 1999: 14. ISBN 7-80520-750-X.
  2. ^ 藍博洲. 《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 台北: 晨星出版. 2000-04-01. ISBN 9575838548. 
  3. ^ 藍博洲. 《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份)》. 台北: 晨星出版. 2001-04-01. ISBN 9789575839840. 
  4. ^ 鄧丕雲. 《八〇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 臺北市: 前衛出版. 1993. ISBN 9578994206 (中文(臺灣)). 
  5. ^ 賀德芬 (编). 《大學之再生:學術自由·校園民主》. 臺北市: 時報文化. 1990: 347-349. ISBN 9571301299 (中文(臺灣)). 
  6. ^ 林美挪編. 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靜坐記實. 台北: 前衛出版社. 1990 (中文(臺灣)). 
  7. ^ 莊智. 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台灣光華雜誌 (台北). 2012-05 [200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