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國
此條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 (2016年1月19日) |
巴勒斯坦國(阿拉伯语:دولة فلسطين,羅馬化:dawlat filastin),通稱巴勒斯坦(فلسطين,羅馬化:filastin),是一個由居住在西亞巴勒斯坦地区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所组成的國家。該地區於近代数百年中曾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巴勒斯坦國現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式管理,并宣称拥有西岸和加沙地带;然而,这两个地区自1948年便分别由约旦和埃及占领[15],自1967年六日战争以来則由以色列占领[8][16]。
巴勒斯坦國 دولة فلسطين | |
---|---|
![]() | |
![]() 巴勒斯坦國領土(紅色) 及實際控制領土(深紅色) | |
| |
最大城市 | 加沙 31°31′N 34°27′E / 31.517°N 34.450°E |
官方语言 | 阿拉伯語 |
宗教 | 伊斯蘭教 |
政府 | 单一制 共和制 法律上為議會制 實際為半總統制[6] |
• 總統 | 馬哈茂德·阿巴斯b |
• 總理 | 拉米·哈馬達拉 |
• 立法委员会主席 | 阿卜杜勒·阿齐兹·杜韦克 |
立法机构 | 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 |
形成 | |
• 巴勒斯坦獨立宣言 | 1988年11月15日 |
2012年11月29日 | |
• 與以色列之主權糾紛 | 持續中c[iii][7][8] |
面积 | |
• 总计 | 6,220平方公里 |
• 水域率 | 3.5[9]% |
• 約旦河西岸 | 5,860平方公里 |
• 加沙走廊 | 360平方公里[10] |
人口 | |
• 2016年估计 | 4,816,503[11](第123名) |
• 密度 | 731/平方公里 |
GDP(PPP) | 2008a估计 |
• 总计 | 119.5億美元a |
• 人均 | 2,900美元a |
基尼系数 | 0.355[12](2009年) 中 |
人类发展指数 | ▲ 0.690[13](2018年) 中 · 第119名 |
货币 | |
时区 | UTC+2() |
• 夏令时 | UTC+3 |
日期格式 | dd/mm/yyyy |
行驶方位 | 右邊 |
电话区号 | +970 |
ISO 3166码 | PS |
互联网顶级域 | .ps |
建國背景 编辑
鄂圖曼帝國 编辑
一战期间的1915年,在时任英国第一海軍大臣邱吉爾的主导下,英法军队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遭遇惨败。在随后的1915年7月至1916年1月间,英国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与地方首领侯赛因·本·阿里互通信函,达成著名的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英国也派遣陆军中尉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即阿拉伯的劳伦斯)前往中东,组织当地以贝都因人部落为主的军事力量与奥斯曼帝国作战,有效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1916年5月16日,英國的中東專家馬克·賽克斯和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又签订了賽克斯-皮科協定,以图获得法国中东军事力量的支持。1917年一战尚未结束时,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亦试图获得犹太人支持,此时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区拥有土地为0%,人口不足10%。在战中,英国向阿拉伯人、法国、犹太人三方允诺了存在矛盾的对当时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划分。
英國託管 编辑
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完全退出中东地区并于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最后1918年默认由英国占领。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地区。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以约旦河为界,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由与劳伦斯并肩作战的哈希姆家族管理;西部由英国管理,此地区遂被正式称为巴勒斯坦地区,尚未成为受各国承认的国家,此时犹太居民占总人口11%。
在英国支持下,犹太人掀起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1931年,犹太人口上升为17%,導致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爆發衝突。泛阿拉伯主義者对此不满,阿敏·阿·侯賽因在1920年发动巴勒斯坦暴動。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引发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37年至1948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多次发动恐怖袭击,在1936年-1939年有數場流血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一份白皮書,規定39年后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猶太移民。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的抵抗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1941年纳粹“猶太人最終解決方案”,进一步推动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約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47年,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接近当地居民的三分之一;当时犹太人拥有7.4%的土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拥有11.6%,外籍人士拥有6.9%,该地区70.6%的土地仍为托管地政府的官地。[17]
以色列建國 编辑
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宣布以色列建国。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托管;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区面积6,242平方公里,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积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带363平方公里。但以色列一直不承认巴勒斯坦为獨立國家,巴勒斯坦阿拉伯区边境被以色列完全控制,包括与约旦间隔的约旦河,并无独立的海陆空边境管辖权,其水电、粮食、日用品、医疗等仍然依赖劳务输出和国际援助,向以色列购买。
巴勒斯坦建國 编辑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在國際承認巴解的情況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沙地帶,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首次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聯合國機構。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时,雖遭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票數通過了67/19号决议。
截至2015年9月,已经有136个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0.5%)承认巴勒斯坦國为一个獨立國家。
历史 编辑
古代 编辑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勒凡特南部(迦南)的沿海平原。前12世纪开始,犹太人的祖先以色列众部落迁此并在东部山地定居。大概同一时代,非利士人作为海上民族的一支,自爱琴海一带迁至迦南,并在迦南东南部沿海建立若干城邦,史称五城(亚实基伦、亚实突、以革伦、迦特和迦萨)。一般认为,早期的非利士人可能来自克里特岛(参见《阿摩司书》第九章第七节)。以色列部落与非利士人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见希伯来圣经《撒母耳记》中的相关叙述)。非利士人于公元前7世纪被亚述人所灭,并从大部分史书中消失。以色列于前11世纪建立统一的王国,公元前935年所罗门国王死后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大王国,后来亚述帝国薩爾貢二世于前721年灭北方以色列王国,巴比伦帝国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前586年灭南方犹大王国。此地区后成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马其顿帝国、塞琉古帝国统治。在这些政权的统治下,该地区一般称为撒马利亚和犹太地(Judea)。公元前63年,罗马共和国的格奈乌斯·庞培率军占领了此地。原来定居在此的迦南人多在古以色列建国前后被消灭或被以色列奴役后犹太化(参见圣经《约书亚记》)。约100年后,至罗马帝国时期,犹太人的半独立地位被剥夺并遭到驱除。为消除犹太人的影响,罗马帝国开始使用巴勒斯坦一名来泛指这一地区,但定义的区域模糊,同期至少有十个以上的名称也同时使用。巴勒斯坦这一名称正式的启用开始于1918年,即英国建立的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后,此地属于东罗马帝国叙利亚南部的一部分。公元638年,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和周边地区。十字军东征期间,又被十字军反复占领过近200年。1187年的哈丁战役后,萨拉丁取得对此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1260年至1300年之间的部分时间,蒙古人曾短暂的控制过此地,13世纪末又被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所占领。
151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统治耶路撒冷和附近的大片领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大战结束后,英国占领了全境,正式称为巴勒斯坦。这个时期的巴勒斯坦人包括阿拉伯人、犹太人、奥斯曼人和撒马利亚人等多个民族。
现代 编辑
一战中,1915年,在邱吉尔的主导下,英法军队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遭遇惨败。随后英国军官,阿拉伯的劳伦斯,组织当地以贝都因人部落为主的军事力量与奥斯曼帝国作战,有效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完全退出此地区并于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最后1918年默认由英国占领。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地区。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以今约旦河为界,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由与劳伦斯并肩作战的哈希姆家族管理,西部由英国管理。此时西部犹太居民占总人口11%。
1917年至1948年间,大量犹太人涌入英屬巴勒斯坦,加入19世纪移民来的犹太人在阿拉伯人土地上的定居地,或在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城市如西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1947年2月18日,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於議會下院表示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4月2日,英國正式向聯合國提出將巴勒斯坦問題列入會議日程的請求。[18]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根据该决议,当时拥有巴勒斯坦地区7.4%的土地、占巴勒斯坦人口1/3的犹太人可得到该地区56%的土地(约1.52万平方公里),而拥有巴勒斯坦地区11.6%的土地、占巴勒斯坦人口2/3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则可得到该地区43%的土地(约1.15万平方公里)。[19]犹太人接受该决议并宣布在第二年建国;阿拉伯人认为联合国无权干涉,故拒绝了该决议;托管方英国则对决议投弃权票。[20]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随后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战败,阿拉伯人控制的土地面积由1947年联合国大会181号决议规定的1.15万平方公里下降到1.05万平方公里[21]。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巴勒斯坦土地,并于1950年宣称将其合并为约旦王国,这一地区包含了大部分的阿拉伯人,约旦将其纳为正式的约旦公民。约以双方以“绿线”划分实际占领区,与联合国决议划定的巴以分治国土已相差甚远。至2019年,约旦仍视约旦河西岸绿线东部为其领土,因此从约旦北部的艾伦比口岸入境以色列时,约旦不视为从约旦王国出境;而在南方的约以口岸,约旦则视为两国的边界口岸。
1956年与1967年分别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入侵埃及和叙利亚,1967年6月10日以色列宣布正式停火时,巴勒斯坦全境包括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已被以色列完全占领,巴勒斯坦地区以外,埃及的西奈半島、约旦的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蘭高地也被以色列占领。
1973年,以色列遭到埃及和叙利亚入侵,分別攻擊六年前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使得100多万阿拉伯人逃出巴勒斯坦地区世代居住的家园躲避战乱[22],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拒绝这些的逃离的居民返回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如埃及和叙利亚接受了部分难民,但没有义务为难民提供公民权,而以色列仅承认约旦河西岸未逃离的阿拉伯人有永久居留权,但不提供公民的权益。
1964年5月2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23]。1964年9月,第二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一致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23]。1974年10月,在拉巴特召开的第七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强调指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23]。1976年9月巴解组织成为阿拉伯联盟正式成员。1974年11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邀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以常驻观察员身份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会议和工作,并参加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其他机构发起的所有国际会议[23]。
1988年11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22]。
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與巴解組織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會面達成協議,相互承認對方政治地位。
1994年5月4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1994年到1995年,以色列国防军撤出了69%的加沙地带和90%以上的约旦河西岸地区[24],但約旦河沿岸及邊境仍由以色列控制,以色列仍維持保安部隊。2005年,以色列进一步从加沙撤军,但是依然控制加沙的海岸线以及加沙与埃及之间的一个狭长区域。
2007年6月,哈马斯通过加沙之战从法塔赫手中夺得加沙的控制权。
2012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67/19号决议授予巴勒斯坦国非会员观察员国地位,巴勒斯坦並獲得可於國際刑事法庭控告以色列[25]的權利。
2016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14票支持、0票反對、1票(美國)棄權,通过第2334號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和完全停止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被佔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定居点活动。美国一改以往做法,在本次決議案投票时弃权。[26]2016年12月民主黨總統敗選後此案提出,安理會常任國無人反對所以通過,此決議等於宣佈約旦河西是以色列強佔的巴勒斯坦領土,這是1979年以來美國首次沒有行使否決權阻礙聯合國通過譴責以色列的決議案;以色列對此強力反彈[27],隨後以色列針對提案國、贊成國都暫停外交或外貿交流。
赞成 反对 弃权
未出席 非成员
赞成 反对 弃权 未出席
非成員
-
联合国1947年最初提議的分割方案。?联合国1947年181号巴以分治决议认定的分割方案。
-
1947年,联合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分区,计划1949年以后,实现停战并分别建国。
-
1929年的巴勒斯坦紙鈔
-
1927年巴勒斯坦幣
-
英國託管時期的巴勒斯坦護照
-
1928年的巴勒斯坦郵票
-
住宅區
-
和以色列的邊境線
-
以色列路障區
-
西岸地區戰亂廢墟
-
學校
-
錫安廣場銀行
政治 编辑
国家领导人与政府 编辑
巴勒斯坦政府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立法机关为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国会)。巴勒斯坦总统为马赫姆得·阿巴斯,现任政府总理为穆罕默德·什塔耶。
政治派别 编辑
巴勒斯坦的政治派别主要有法塔赫(隸屬於巴解組織)、哈马斯以及其他一些小的党派或武装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由若干个政治及军事组织组成。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以法塔赫為主) 编辑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是一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政治及準軍事組織,著名的巴勒斯坦政治家亞西爾·阿拉法特2004年逝世前一直是主要領導人。他們專注於以約旦河至地中海一帶土地組成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1988年宣布立國後承認以色列及放棄恐怖主義,並主張透過和平談判達致立國,以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領土控制範圍作為邊界。因此與更激進的哈馬斯常有衝突,哈馬斯主張全面用武力直接消滅以色列。
由於巴解堅持巴勒斯坦必須擁有整個耶路撒冷(以色列拒絕放棄其主權),導致跟以色列的談判十多年來長期陷入僵局,但因為哈馬斯的關係,以色列始終視之為談判對象,但維持強硬態度。近年積極改善跟西方和周邊國家的關係,以換取更大的支持和承認。目前控制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
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 编辑
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是巴勒斯坦的一个伊斯兰运动组织和政党[28],主張消滅以色列,並在巴勒斯坦全境建立伊斯蘭主義國家,與法塔赫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首的自治民族權力政府分庭抗禮。
该组织走向两个极端:一面从事慈善事业,另一面进行對以色列的攻擊活动。大部分同情巴勒斯坦的人特别是穆斯林人士往往认为哈马斯是反以英雄,以色列和大多數西方國家政府一直定性哈马斯是恐怖组织。許多阿拉伯國家對哈馬斯與穆斯林兄弟會等伊斯蘭主義組織不滿,在以色列攻击哈马斯时亦谴责哈马斯。
2006年1月26日,主張消滅以色列的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第二次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胜,对巴以局势产生巨大波动。2007年6月,哈馬斯通过加沙之战在法塔赫手中夺得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哈馬斯其後清除加薩走廊所有法塔赫活躍分子及猶太人,徹底控制加沙,以色列其後對加沙進行封鎖,埃及亦關閉邊境,僅限於運送人道物資至今。
外交 编辑
截至2019年7月,巴勒斯坦国已获得138个联合国会员国、聖座(梵蒂岡)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的全面外交承认。[29][30]
歐洲 编辑
2014年10月30日,瑞典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成为第一个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北欧与歐盟国家。2014年12月17日,歐洲議會也以498票贊成、88票反對、111票棄權,原則上支持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地位。[31]至今有包含瑞典、英國、法國、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會都已表決通過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地位。[32]部分東歐國家在共產黨統治時期已承認巴勒斯坦国家地位。
2015年5月14日,聖座签署了一项条约,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根据该条约,梵蒂冈赞成解决以巴冲突的两阶段方案[33]。而此條約在2016年1月3日正式生效[34]。
亞洲 编辑
地理 编辑
| |||
| |||
位置 编辑
巴勒斯坦国北邻以色列与叙利亚,东邻约旦,南邻埃及。约旦河西岸地區是內陸國。
巴勒斯坦国的西岸东边为约旦河,约旦河以及死海的中心线为巴勒斯坦国与约旦的分界线。
气候 编辑
巴勒斯坦国的气候主要为地中海型气候,特征为夏季漫长而又炎热少雨,冬季较为短暂且凉爽多雨。
行政区划 编辑
(图中綠色地区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实际控制區域)
人口和宗教 编辑
人口(每年的中期)[37][38][39] | |||
---|---|---|---|
年份 | 约旦河西岸 | 加沙地带 | 总共 |
1970 | 69万 | 34万 | 103万 |
1980 | 90万 | 46万 | 136万 |
1990 | 125万 | 65万 | 190万 |
2000 | 198万 | 113万 | 311万 |
2004 | 220万 | 130万 | 350万 |
2008 | 241万 | 150万 | 391万 |
2010 | 252万 | 160万 | 412万 |
以上来源:美国人口调查局 | |||
2006 | 250万 | 150万 | 400万 |
2009 | 248万 | 145万 | 394万 |
以上来源: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 |
人口 编辑
根据巴勒斯坦政府中央统计局的统计,在2009年中期,巴勒斯坦人共有1070万,其中390万(36.6%)居住在巴勒斯坦国国内,120万居住在以色列,500万(46.2%)居住在阿拉伯国家,60万(5.7%)居住在其他国家[40]。
根据《卫报》2008年的报道,巴勒斯坦国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一批国家之一,在2008年之前的20年中增长了30%。同时目前(指报道发行的那一年——2008年)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有376万巴勒斯坦人,而十年前(指1998年)是289万[41]。
根据联合国2010年的报道,巴勒斯坦国的人口为440万[42]。
根据巴勒斯坦政府中央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巴勒斯坦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654人/平方公里,其中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33人/平方公里,加沙地带的人口密度为4073人/平方公里[43]。
2021年巴勒斯坦國人口為 5,227,193人。
宗教 编辑
巴勒斯坦人口中有93%是穆斯林,絕大多數都是遜尼派伊斯蘭教,也有一小部分阿赫邁底亞派和無教派穆斯林(15%)。巴勒斯坦基督徒佔了6%人口,德魯茲人和撒馬利亞人佔了1%人口。
自治 编辑
自從1988年《獨立宣言》發表至今,巴勒斯坦仍舊是一個尚未完全獨立的國家,擁有自己的保安部隊,亦可發出護照及獨自參加國際體育賽事,但實際上仍然受到以色列控制,居民出國仍需通過以色列的核准。目前歐洲議會已承認其國家地位,但仍將哈馬斯列為恐怖組織。[32]
2005年,以色列撤走加沙地带的駐軍與墾民區,但保持控制领空、海岸線及邊境。
2007年1月15日,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在拉姆安拉會見到訪的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時表明不會接受現在的臨時邊界而立國,更提出以1967年六日戰爭前的疆域作為邊界,即完全控制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及加沙地带。
参考文献 编辑
- ^ Palestinian National Authority. World Statesmen.org. Ben Cahoon.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8).
- ^ Palestine (includes audio). nationalanthems.info.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1).
- ^ Ban sends Palestinian application for UN membership to Security Council. United Nations News Centre. 2011-09-23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0).
- ^ Bissio, Robert Remo (编). The World: A Third World Guide 1995–96. Montevideo: Instituto del Tercer Mundo. 1995: 443. ISBN 978-0-85598-291-1.
- ^ Lapidoth, Ruth. Jerusalem: Some Legal Issues (PDF). The Jerusalem Institute for Israel Studies: 26. 2011 [2014-06-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6-05).
The attitude of the Palestinians was expressed inter alia in 1988 and 2002. When the Palestine National Council proclaimed in November 1988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alestinian State, it asserted that Jerusalem was its capital. In October 2002, the Palestinian Legislative Council adopted the Law on the Capital, which stipulates that Jerusalem is the capital of the Palestinian State, the main seat of its three branches of government. The State of Palestine is the sovereign of Jerusalem and of its holy places. Any statute or agreement that diminishes the rights of the Palestinian State in Jerusalem is invalid. This statute can be amended only with the consent of two-thirds of the member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The 2003 Basic Law also asserts that Jerusalem is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Palestine.
Reprinted from: Wolfrum, Rüdiger (ed.) (online 2008-, print 2011). The Max Planck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988) (UN Doc). State of Palestine Permanent Observer 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1988-11-18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8).
- ^ Miskin, Maayana. PA Weighs 'State of Palestine' Passport. israelnationalnews.com. Arutz Sheva. 2012-12-05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7).
A senior PA official revealed the plans in an interview with Al-Quds newspaper. The change to 'state' status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shows that 'the state of Palestine is occupied,' he said.
- ^ 8.0 8.1 State of Palestine name change shows limitations. AP. 2013-01-17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0).
Israel remains in charge of territories the world says should one day make up that state.
- ^ The World Factbook: Middle East: West Bank. cia.gov.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4-04-07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6).
- ^ The World Factbook: Middle East: Gaza Strip. cia.gov.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4-05-12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8).
- ^ Estimated Population in the Palestinian Territory Mid-Year by Governorate,1997-2016. Palestinian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State of Palestine.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8).
- ^ GINI Index: West Bank and Gaza. The World Bank: Data.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8).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09).
- ^ According to Article 4 of the 1994 Paris Protoco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Protocol allows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to adopt multiple currencies. In the West Bank, the Israeli new sheqel and Jordanian dinar are widely accepted; while in the Gaza Strip, the Israeli new sheqel and Egyptian pound are widely accepted.
- ^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背後的百年恩怨. BBC News 中文. 2021-05-13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中文(繁體)).
- ^ Tahhan, Zena. The Naksa: How Israel occupied the whole of Palestine in 1967. Al Jazeera. [28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18).
- ^ Israel-Palestine land division. Books & ebooks.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英语).
- ^ 殷罡:巴勒斯坦阿拉伯国法律地位的确立. 《陳彥綸:林謙》一书第8、9、10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共识网. 2014-07-14 [2015-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Israel-Palestine land division. Books & ebooks. [202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英语).
- ^ 政治戏法撑军事打击加沙停火重复巴以之争老路. [201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 ^ 中东战争系列之1——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血色开国. [201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 ^ 22.0 22.1 新华网 - 巴勒斯坦概况. [201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23.0 23.1 23.2 23.3 1964年5月28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 [2012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23日).
- ^ 新华网 - 背景资料:巴以和谈进程. [201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8).
- ^ 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或将起诉以色列. [201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3).
- ^ 美国弃权 安理会通过谴责以色列定居点决议. 美國之音. 2016-12-24 [2016-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4).
- ^ UDN-美以翻臉. [2016-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6).
- ^ "Hamas sweeps to election vic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 ^ 圣座. 梵蒂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以色列对此表失望. 梵蒂冈(教廷). 2015年6月 [2015-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Saint Lucia establishes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State of Palestine. St. Lucia News Online. 2015-09-16 [2016-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 ^ 蕭白雪. 歐洲議會 原則支持巴勒斯坦國. 布魯塞爾市: 聯合報. 2014-12-17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1).
- ^ 32.0 32.1 歐洲議會決策 2017/154 恐怖組織名單. 2017-01-27 [2019-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3) (英语).
- ^ 圣座. 梵蒂冈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以色列对此表失望. 梵蒂冈(教廷). 2015年6月 [2015-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1).
- ^ 協定生效 梵蒂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外交部. 中国同巴勒斯坦的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0年5月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Official Website of State of Palestine in Malaysia. 巴勒斯坦外交部e. [2012-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1).
- ^ US Census Bureau International Progra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ternational Data Base IDB West Bank and Gaza
- ^ Palestinians in figures 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lestinian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May 2010
- ^ Palestinians at the End of Year 2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lestinian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 ^ Palestinians in figures 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lestinian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May 2010; p. 11
- ^ 11.2.2008 Guardian. [201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7).
- ^ Israel and Palestinian territories country profi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9 March 2011
- ^ Palestine in Figures 20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2010年5月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巴勒斯坦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