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 (客家)
(重定向自广东汉剧)
本文屬於客家系列的一部份 |
---|
客家支系(客家地區) |
贛南系(贛州) - 粵東系(梅州、惠州、韶州) 新界原居民(香港) - 閩西系(汀州) - 臺灣系(臺灣) |
客家語言 |
梅縣話 - 𠊎話 - 土廣東話 - 懷遠話 臺灣客家話 - 香港客家話 - 平婆話 |
客家文化 |
文學 - 飲食 音樂 - 流行音樂 - 山歌 - 八音 |
客家表現藝術 |
舞麒麟 - 採茶戲(三腳採茶戲) - 平安戲(收冬戲) 木偶戲 - 廣東漢劇 |
客家建築 |
土樓- 圍屋-敬字亭-祠堂 |
客家武術 |
龍形拳 - 流民拳 - 白眉派 - 周家螳螂拳 朱家教 - 布雞拳 - 金鷹拳 |
客家信仰 |
菩薩 - 三界爺 - 民主公王 - 土地伯公 龍神 - 三山國王 - 漢帝 - 定光古佛 - 慚愧祖師 五顯大帝 - 義民爺 - 仙姬娘 |
客家傳媒 |
梅州電視台 - 客家電視台 - 講客廣播電臺 - 惠州市廣播電視台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 - 大漢之音電台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 - 新客家電台 - 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 高屏溪廣播電台 |
汉剧(也称广东汉剧)是一种传统客家戏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和“兴梅汉戏”,被誉为“南国牡丹”,是广东省的三大剧种之一,也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之一。该剧种主要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等地部分客家地区,演绎以中原地区的古调为准,发音近似于现在的普通话。[1]
简介编辑
汉剧,原名“外江戏”或“兴梅汉戏”,又称“乱弹”,在晚清被诸多举人士绅崇为雅乐。
1933年,汕头公益国乐社出版社刊《公益社乐剧月刊》,主要介绍外江戏剧目、汉乐曲调、潮州音乐等相关资讯[2]。作为刊物主编的埔籍学者钱热储,在内文《汉剧提纲》中,提及此剧种似有创自汉口之可能,遂倡议并将其定名作“汉剧”[3]。
历史编辑
其源流始祖说法不一,有称“来自徽班”[4]、“源于湖北汉剧”[5]、或是“秦戏班底”等等。但据现有资料记载和考证,当数与湖南祁阳戏(亦称“楚南戏”)关系密切。
汉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清光绪年间至中华民国前期,外江戏在潮州的上流社会呗崇为雅乐。自三庆徽班进京为乾隆祝寿后,讲官话的戏剧在广东受到官府器重,也为士绅文人所推崇。普通百姓认为看官戏是有身份的象征,故称之为“雅乐”,受到平民的追捧。广州地区和潮汕地区普通话基础差,且各有地方戏剧,如粤剧和潮剧,官戏则因此在这些地方式微。而梅州地区则官话较为普及,百姓亦把官戏看作一种知识追求,因此汉剧重心逐渐转移到梅州。[6]
1950年代末,漢劇又按分布地區不同,逐漸分成「廣東漢劇」和「閩西漢劇」兩大類,領奏的胡琴(主弦)均為頭弦,都屬於板式變化豐富的皮黃劇種。
流传范围编辑
经典剧目编辑
- 《百里奚认妻》
- 《齐王求将》
知名演員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 ^ 广东汉剧“南国牡丹”. 戏剧网. 2009年12月4日 [2019-09-02].
- ^ 鄭志偉. 潮樂百年大事記(第1至50條).[永久失效連結]
- ^ 陈韩星. 第四章 外江戏(广东汉剧)(1).
- ^ 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 (编).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一版三印.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2月3日: 第217页 [1981年9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7日).
- ^ 丘煌、罗恒报. 广东汉剧不是源于徽班而是源于湖北汉剧.
- ^ 胡旭红. 客家文化. 梅州: 嘉应音像出版社.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