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琴派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文獻,但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1年8月5日) |
广陵琴派,或稱廣陵派,古琴流派之一,形成於清朝早期,创始人為揚州人徐常遇,因揚州古稱廣陵而得名。
广陵琴派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江苏省扬州市 |
分类 | 传统音乐 |
序号 | 65 |
编号项目 | II-34 |
登录 | 2008年 |
歷史编辑
起源编辑
徐常遇傳子徐祜、徐袆,孫徐锦堂以及鲁鼐。徐常遇編著《響山堂琴譜》、《琴譜指法》,其子於1702年校勘成書,為《澄鑒堂琴譜》。
徐祜、徐袆曾於北京报国寺琴台角艺,因名倾京都而被称为“江南二徐”,被康熙两次在“畅春院”召见。徐锦堂则专心授徒,傳沈江门、吴重光、王友衡、曹礼周、江丽田、释宝月、吴灴、李廷敬、乔钟吴、张敦仁、吴官心、李光塽等,吴重光传吴文焕。徐錦堂一脈讲求演习,为广陵琴派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鲁鼐传马兆辰、申涵诚、鲁宗文、鲁宗鲁、蔡升元、傅王露、胡开今、马文灏、汪士鋐、王弘、陈瑨、史顺、吴观、汪鹤孙等。此輩間,吴文焕著《存古堂琴谱》,吴灴著《自远堂琴谱》,吴官心著《吴官心谱》,李光塽著《兰田馆琴谱》,马兆辰著《卧云楼琴谱》。
傳承编辑
《澄鉴堂琴谱》及揚州琴家父子徐祺、徐俊於1724年編著出版的《五知齋琴譜》以後,广陵琴派在乾隆、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而吴灴所编著《自远堂琴谱》提供比較完整的古琴音樂理論。
吴灴传颜夫人(真名不详)、先机和尚,為俗、释两派之始。俗家一派,由颜夫人传梅植之、姚仲虞、周璜、符南樵等。梅植之傳薛介白、王竹溪、黄慎台、沈战门、任汉等。释家一派,由先机和尚传明辰和尚(号问樵)、袁澄(道士)、牧村和尚、逸梅和尚、秦维瀚。
秦维瀚传孙檀生、胡鉴、赵逸峰(道士)、何本祖、向子衡、丁玉田、解石琴、徐北海、乔子峰、王素、王耀先、徐卓卿、闻溪和尚、海琴和尚及四大琴僧雨山、莲溪、皎然、普禅。秦维瀚编著《蕉庵琴谱》4卷共32首琴曲,於1876年隐遁山林不知所终。[1]
胡鉴传胡滋甫,胡滋甫传胡斗东、胡兰、胥桐华、陈泰芳、姜育华;海琴和尚传王芳谷、广霞和尚,广霞和尚传王艺之、孙阆仙。
牧村和尚传空尘和尚,空尘和尚於1893年刊行《枯木禅琴谱》,对当今广陵琴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缓中有急、急中有缓”的琴曲处理方法产生很大影响。
空尘和尚傳肇慈、印恒、起海、朱渚、如恒、钱鎬龄、钱发荣、朱兆蓉、邵鼎、黄勉之。黄勉之在北京興辦金陵琴社,自詡「廣陵正宗」,传賈闊峰、杨宗稷、史蔭美、张之洞、溥侗、葉詩夢、李濟、桂伯鑄等人。[2][3][4]
辛亥革命前后,操缦世家出生的孫紹陶师从丁玉田、解石琴,得广陵琴派之真传,琴艺一时称绝。1912年,以孙绍陶为首,与同好王方谷、胡滋甫、夏友柏、高治平等创建广陵琴社,孙绍陶被推举为社长,主持琴社20余年。其间,张子谦、刘少椿、翟小坡、胡斗东等相继入社,1935年,社友由10余人发展到50多人。1936年秋,在孙绍陶的主持下,扬州广陵琴社在史公祠内梅花岭举行雅集,孙绍陶、胡滋甫、高治平、朱敬吾、张子谦、刘少椿、胡斗东和上海琴人查阜西、仇淼之、彭祉卿亦參與雅集。[5]
第十代编辑
第九代的孙绍陶傳張子謙、劉少椿、翟小坡、胡斗东、程孔阶、张伯儒、朱敬吾、仇淼之、吴小仙、施起之、林蕴如、武若渔等人。其中张子谦曾任上海民族樂團演奏員、上海音樂學院兼任教師,[6]刘少椿曾任南京艺术学院古琴教师。[7][8]
第十一代编辑
第十代的劉少椿傳林友仁、梅曰強、鄧文權等人。[8][9][10]張子謙則有龔一、成公亮、戴曉蓮、李鳳雲、戴樹紅等學生。[6][11][12]
第十二代编辑
琴譜编辑
最具代表性的琴譜:《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其它琴譜:《梅花仙館琴譜》。[1]
重要曲目编辑
雖然廣陵琴派的琴譜中有許多樂曲,但不少已失傳,現今廣陵派琴人最常彈奏的曲目如下:
其中〈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龍翔操〉又被稱作「老三曲」,流傳最廣,現今張子謙及劉少椿兩個傳承的支系都會彈奏。[18]而〈山居吟〉、〈梧葉舞秋風〉、〈樵歌〉、〈墨子悲絲〉四曲只見於劉少椿和梅曰強的傳承中。[19][20][21][22]另有一曲〈佩蘭〉僅有梅曰強的一次錄音。〈漁歌〉、〈樵歌〉、〈墨子悲絲〉和〈佩蘭〉由於曲子長、技巧難,被合稱為「四大操(曲)」,[23]能彈的人不多,梅曰強是唯一全四曲皆有錄音,收錄於《移雲齋心旨》。[20]
参考文献编辑
腳註编辑
- ^ 1.0 1.1 張子謙. 〈廣陵琴派的沿革和特點〉. 1958.
- ^ 〈黄勉之兴办“金陵琴社”〉.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1990, (3): 51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5).
- ^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北京古琴研究會 (编). 《琴曲集成(第三十冊)》. 《琴學叢書.黃勉之傳》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 377–379. ISBN 9787101073836.
- ^ 吳叶. 〈巨擘遗规 ——黄勉之古琴演奏特点初探〉. 《中國音樂學》. 2014, (4): 115–116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 ^ 孫東升、孫金綬,<广陵琴派一代宗师孙绍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揚州大學學報》,2009年01期,頁 92-96
- ^ 6.0 6.1 張, 子謙. 《操縵瑣記》. 中華書局. 2005. ISBN 9787101048513.
(1958年)十月八日 晨開始往音樂院附中兼課教琴。學生成公亮、龔榮生、李禹賢已有一二年程度,指法均相當好。
- ^ 施宏. 陶藝 , 编. 《梅曰強紀念文集》. 〈聽梅味道〉. 2006: 88.
- ^ 8.0 8.1 梅曰強. 王鵬 , 编.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憶劉少椿先生教學二三事〉. 2012: 160.
- ^ 楊典. 《琴殉》. 〈鐘頌——悼念廣陵琴家林友仁先生並記二三事〉 2 (臺灣: 木果文創). 2020: 156. ISBN 9789869691789.
他曾對我說:『我跟很多老師都學過。所謂「學過」,也就是學了,然後就過了,簡稱「學過」。惟有劉少椿先生,還有上音過去的教授衛仲樂,永遠是我的老師。』
- ^ 凌, 瑞蘭. 《現代琴人傳》. 上海: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9: 93. ISBN 9787806924372.
- ^ 戴晓莲. 上海音樂學院. [2014-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5).
- ^ 陶藝. 〈廣陵琴派的當代復興〉. 《廣陵琴派》. 南京: 江蘇鳳凰美術. 2019: 48–56.
- ^ 张曼. 杨春薇:弹琴是生命的欢悦. 今日中國. 今日中国杂志社. 2010-06-12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1).
她们继承了梅先生的衣钵,成为广陵琴派的传承人。
- ^ 杨文. 古琴宗师梅曰强辞世. 新浪. 《扬子晚报》. 2003-08-30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3-15).
梅先生离世前将广陵派的衣钵传给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杨春薇、杨春月姐妹。
- ^ 楊春薇. 王鵬 , 编.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追念恩師梅曰強先生〉. 2012: 231–235.
- ^ 楊秋悅. 王鵬 , 编.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一位琴家的藝術追求——感受恩師梅曰強先生〉. 2012: 236–237.
- ^ 劉揚. 王鵬 , 编. 《古琴:廣陵琴社百年紀念專輯》. 〈流水滄浪憶清音——懷念我的恩師廣陵派第十一代宗師梅曰強先生〉. 2012: 228–230.
- ^ 《廣陵琴韻》系列專輯. 香港: 雨果製作.
- ^ 劉少椿. 《劉少椿古琴藝術》. 香港: 龍音音像. 2001.
- ^ 20.0 20.1 梅曰強. 《移雲齋心旨》. 江蘇電子音像. 2006.
- ^ 楊春薇; 楊秋悅. 《幽蘭》. 臺北: 亞洲唱片. 2004.
- ^ 楊春薇; 楊秋悅. 《飛英遊弦》. 臺北: 亞洲唱片. 2006.
- ^ 陶藝. 〈廣陵琴派四大曲〉. 《廣陵琴派》. 南京: 江蘇鳳凰美術. 2019: 87.
書目编辑
- 徐俊与李澄宇等人的师承关系参见《查阜西琴学文粹》第142—143页。
- 刘少椿,〈广陵琴学源流〉。
- 張子謙,〈廣陵琴學過去及將來〉。
- 《張子謙操縵藝術》,香港:龍音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