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
张道陵(34年-156年),一名張陵[1],字辅汉,東漢沛国丰县(今江蘇徐州市丰县)人,被视为正一道的创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
| ||||
---|---|---|---|---|
![]() | ||||
字 | 辅汉 | |||
出生 | 34年(东汉建武十年) 東漢沛人 | |||
逝世 | 156年(121-122歲) 青城山(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 |||
居住地 | 龙虎山 | |||
國籍 | 东汉 | |||
種族 | 汉族 | |||
宗派 | 五斗米道 | |||
呼號 | 张天师 | |||
修行法門 | 长生之道 | |||
教育程度 | 太学 | |||
修煉地 | 洛陽北邙山 | |||
徒弟與學生 | 300多人 | |||
傳人 | 张衡 | |||
著作 | 道书24篇 《老子想尔注》 |
生平编辑
张道陵祖籍江苏丰县,相传为张良八世孙。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时就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隐居洛陽北邙山,学习长生術,朝廷征为博士官,但是其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汉顺帝时,其在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并造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雲臺山騎虎昇天(约172~178年),相传年高123岁,道教称他为「祖天师」或「教主」。
另外据传《老子想尔注》即张道陵所作。其弟子有300多人,并设立二十四治,为后来五斗米道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张道陵这一脉传承下来的天师道,正是以符箓见长,故世称符箓派,也叫正一派。“正一”就是太极虚道的别称,同时也含正宗、正统、规整的意思。
家族编辑
张道陵临终,将剑印传予其子张衡(称嗣师),张衡传子张鲁(称系师),张鲁是三国时割据汉中的主要勢力,在汉中地区实施“政教合一”的统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业,頗得民心,后来归顺了曹操。
张鲁晚年嘱其子张盛,後來均由後人或族人世襲张天师位。而張家所傳的正一派道士,婚娶不出家,其道观,被人称作“子孙庙”。
歷朝帝王追加了歷代張天师不少“封号”与“赠号”。龙虎山也成为正一天师道的祖庭,歷代張天师原居“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至今張天师已传至第63代,1949年2月,63代天師张恩溥遷往台灣,1969年12月底病故于臺北。
文学影响编辑
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中,红孩儿在试探孙悟空变化的假牛魔王时曾以“祖庭道陵张先生”[2]的尊称提到天师张道陵。
脚注编辑
链接编辑
- 中國道教嗣漢天師府資訊網
- 傅飛嵐:〈張陵與陵井之傳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