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百萬
張百萬(1608年-1666年),名引治[1],本名隱,字鴻隱,庵號莘庵,澎湖人稱張百萬,又號江鳥隱[1],福建漳州府漳浦縣灶山埭頭(今漳浦县深土镇埭头村)人,明清之交時的澎湖白沙鄉商人,發家富裕過程,具有民間傳奇的色彩[2]。
張百萬 | |
漢字 | 張百萬 |
---|---|
白話字 | Tiuⁿ Pah-bān |
臺羅拼音 | Tiunn Pah-bān |
本名 | |
漢字 | 隱、引治 |
白話字 | Ún、Ín-tī |
臺羅拼音 | Ún、Ín-tī |
生平编辑
《澎湖廳志》、《澎湖紀略》等書皆未有張百萬的生前任何活動事蹟,目前唯一較完整的文獻,為張百萬第十九世孫張新芳整理的一些資料。依其資料,張百萬生於明萬曆三十六年,歲次戊申九月四日未時,約於崇禎十年間來到澎湖,定居於白沙鄉,初期以捕魚為生,後經營航運,擁有龜仔船的龐大船隊,來回台閩兩地,死於清康熙五年歲次丙午五月初五日。[2]
據說張氏初期事業係將赤崁特產丁香膎、珠螺膎(均屬海鮮腌醬)運往外地,回程運載雜糧、石材及建材。後又以鹿港為中心,開展與閩廈之間的貿易,並在鹿港、彰化、員林、淡水購置產業,創設行郊。[3]
有八房子孫[1],因遷居廈門的孫子張啟琫在朱一貴事件時,幫助朝廷,獲有軍功,故雍正二年雍正皇帝誥贈他的父祖暨夫人三代為懷遠將軍及淑人[4]。此一誥封金匣現存於白沙鄉瓦硐村張家故宅,為澎湖民間至今所僅見的一塊誥封匾額[1][5]。
張百萬葬於赤崁湖底古井。舊居仍在瓦硐村四十一號,內供奉張百萬牌位,上刻有「懷遠將軍張莘庵諱引治之神位」[1]。
傳說编辑
傳說中張百萬為當時全澎首富。在澎湖,僅蔡廷蘭及張百萬二人即佔人物傳說的六成多,反映出他們兩人在澎湖人心中的地位,也表達出當地人對功成名就的渴望。[2]
烏金疊圍牆编辑
傳說張百萬常到赤崁北方的無名島下網,在該島撿些烏黑的石頭而拿去疊圍牆,被唐山的地理師告知為烏金,便一夕致富。他從此被叫做張百萬;該座無名島因此被叫做金嶼[1];而所住的村落,便有了富人才住得起的瓦片屋,就此稱爲瓦硐村,當地有一句俗語說:「有瓦硐厝,沒瓦硐富。」,意卽卽使蓋了瓦硐厝,也比不上張家富有[6]。
有學者猜測張百萬致富原因是得到是海盜寶藏,而當地基督教會許益超牧師研判獲金一事多屬神奇之說,殆亦可能是荷蘭沉船之遺物。[1]
龍鳳粥與珠螺醬编辑
另一致富傳說是張百萬被皇帝召見,獻上糊塗粥、珠螺酉奎這兩種澎湖料理,因此賜得赤崁周圍目力所及的無人島嶼,包括北海的姑婆、鐵砧、土地公、白沙、順風、險礁、溫仔、金嶼、屈爪、還有湖西鄉的錠鉤、雞善等嶼,大部份都盛產紫菜。歷史上,該村數百年獨擁北海諸島的紫菜採收權,學者猜測,所謂的皇帝,可能是某個官方單位,或許召見的是南明唐王朱聿键、或魯王朱以海等。[2]
比賽丟銀元编辑
赤崁村民呂石老因張隱的牛車隊搬運建材,造成呂家出入不便及影響安寧而告至衙門,演變成在吼門(現澎湖跨海大橋中段海溝)一起拿銀元來丟的炫富比賽,何者放棄拋擲銀元就算輸,最後當然是張百萬勝利。[2]
九犬分屍编辑
張百萬是澎湖地區的大地主,當地人們叫他的地是「四鳥飛不過」,意思是四隻鳥飛不過他的地,可見地有多大。他經由風水師指點在稱為「水穴」的風水寶地蓋了氣派十足的八進大宅,風水學稱「八馬拖車」,但風水師因洩漏天機,受到天譴而失明。後來張百萬拿死在糞坑的羊給該風水師吃,後者發現後故意建議張家再多加一進房,成了「九犬分屍」,又叫張家把將「水穴」的壓石拿開後,竟出現水泉與跑出七尾紅蛇。風水師用泉水洗眼而恢復視力,而張家卻因此中落,當地人也改叫該地為「死鳥飛不過」。張家後想再加一進房成「十全十美」但已來不及。[2]
蛇吃雞编辑
張家在「母雞穴」蓋屋,想報仇的風水師謊稱有發達之法,要張家門前鋪上白石,一直鋪到大路。結果白石頭路像是白蛇,造成象徵蛇吃雞,風水遭破壞,張百萬敗運。[8]
香爐、木主编辑
傳說某年清明節張百萬想去掃墓,打算培墓,設置十二道菜飯作祭品,路上發現只帶了十道菜,少了兩道齋菜,於是命一名家丁到媽宮(今馬公)買十三兩木耳、十三兩香菇。家丁不識字,怕忘記,一路唸:「香菇、木耳、香菇、木耳」,唸到最後竟然變成「香爐、木主」,於是買了各十三個香爐和木主(神主牌)。張百萬一家十二口和一隻狗就坐著船從白沙到湖西掃墓,中途沉船,人員全部溺斃,剛好符合事前買的十三個香爐、十三個木主,恰好是死亡的預言。 [2]另說則是家丁識字,在手上寫了香(香菇),木(木耳)作為代號,到了市場卻忘了代號的意義,就買了十三個香爐和十三個木主。
在歷史上,張百萬家族是有發生船難,但為後代,死者為第四子後代六人、第五子後代五人,共十一人,族譜中記載:「某年清明節日,往離島祭掃祖塋,忽遭大風,船沉人沒。」[9]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编辑
- ^ 1.0 1.1 1.2 1.3 1.4 1.5 1.6 林藜. 〈張百萬澎湖發迹〉. 《寶島蒐古錄》 第3卷. 臺灣: 台灣新生報. 1978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2.3 2.4 2.5 2.6 姜佩君. 〈張百萬的傳說〉. 《澎湖民間故事研究》. 臺灣: 里仁書局出版社. 2007-10-30. ISBN 9789867908896 (中文(臺灣)).
- ^ 《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臺灣省文獻會
-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澎湖縣鄉土史料》. 臺灣: 國史館. 1994-01-01. ISBN 9789570032093 (中文(臺灣)).
- ^ 陳 摸摸. 〈旅遊|張百萬故居〉. Medium. 2020-08-13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中文(臺灣)).
- ^ 許雪姬. 〈澎湖的人口遷移——以白沙鄉瓦硐村為例〉.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 臺灣: 中央研究院. 1988-12. ISBN 9576719178 (中文(臺灣)).
- ^ 謝貴文. 〈臺灣民間故事〈林半仙〉初探〉、〈報恩、報仇與報應-臺灣民間故事〈林半仙〉. 《高雄民間信仰與傳說故事論集》. 臺灣: 秀威資訊出版社. 2009-11-01. ISBN 9789862213186 (中文(臺灣)).
- ^ 李世珍. 〈澎湖張百萬傳說之研究〉. 《硓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 (臺灣: 澎湖縣文化局). 1995-12, (第29期) (中文(臺灣)).
- ^ 鄉土傳說. 白沙數位機會中心. [2014-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