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自由邦

(重定向自普鲁士自由邦

普魯士自由邦(德語:Freistaat Preußen)是德國威瑪共和國納粹德國於1918年-1947年存在的邦。

普魯士自由邦
Freistaat Preußen
德意志國的邦
1918年-1947年
Flag of 普魯士
旗幟 (1918–1933)
紋章 (1918–1933) of 普魯士
紋章 (1918–1933)
Map-WR-Prussia.svg
1925年時德國的州。水色的部分是普魯士邦。
首府柏林
面积 
• 1925年[1]
292,695.36平方公里(113,010.31平方英里)
人口 
• 1925年[1]
38175986
政府
帝國代理官英语Reichsstatthalter 
• 1933-1935
阿道夫·希特勒
• 1935-1945
赫爾曼·戈林(代理)
邦總理 
• 1918 (首)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 1933-1945 (末)
赫爾曼·戈林
歷史時期戰間期/二戰
1918年11月9日
• 事實上廢除
1935年1月30日
• 废除
1947年2月25日
前身
继承
普魯士王國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波兰人民共和国
苏联
今属于 德國
 波蘭
 俄羅斯
 立陶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革命導致普魯士王國解體後,普魯士改成自由邦。普魯士州在威瑪共和時代占德國國土和人口的過半數[2],是德國最重要的邦。德國首都柏林也是邦首府所在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普鲁士在盟軍佔領時期的1947年被命令廢止,原普魯士州領土分別被併入波蘭蘇聯,以及四國佔領區。

歷史编辑

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威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威玛宪法。根据威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州,即“普鲁士自由州”(Freistaat Preußen),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但凡尔赛条约将原普鲁士王国的西普鲁士省、波森省和上西里西亚省的一部分割让给波兰,东普鲁士的默麦尔割让给立陶宛,莱茵兰的南部地区成立萨尔区,石勒苏益格北部归还丹麦。

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州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鲁士州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州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州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仅保留行政单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心必须同德国的其余部分分离开来”。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1947年3月1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原普鲁士州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原普鲁士邦政府的财产由盟国和苏联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在其境内的原普鲁士领土上建立了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尔特两个州,以及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的东半部(1952年东德废除州级建制,改设专区)。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在原普鲁士领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此外,下萨克森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萨尔州内都有原普鲁士王国和普鲁士州领土。在被并入波兰和苏联的普鲁士领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经基本被全部迁出

脚注编辑

  1. ^ Beckmanns Welt-Lexikon und Welt-Atlas. Leipzig / Vienna: Verlagsanstalt Otto Beckmann. 1931. 
  2. ^ 1925年時點的統計,人口38,175,986人(德國全體的61.17%)、面積292,695.36 km²(德國全體的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