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
李石曾(1881年5月29日-1973年9月30日),名煜瀛,字石曾,以字行,笔名石僧、真民,晚年号扩武,河北省高阳县人,中國社會教育家,故宮博物院、中法大學創建人之一。[1]
李石曾 | |
---|---|
![]() | |
中國社會教育家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字 | 石曾 |
号 | 扩武 |
出生 | 1881年5月29日![]() |
逝世 | 1973年9月30日![]() | (92歲)
墓地 | ![]() |
籍贯 | 河北高陽 |
国籍 | ![]() ![]() |
政党 | ![]() |
学历
| |
经历
| |
著作
|
生平编辑
李石曾出身自清朝官員家庭,父親李鴻藻為同治、光緒二帝太傅。自幼跟隨齊禊亭習漢學。[2]
前往法國與留學编辑
1902年,隨清廷駐法公使孫寶琦出使法國。到法國之後,李石曾不願意再繼承家族的傳統,傳回朝廷做官,而是去蒙塔日市(Montargis)農業學校學習了3年。隨後進入巴斯德研究院及巴黎大學理學院研究生物進化哲學等學科。並且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大豆的功用,以法文發表《大豆》專書,他是中國人最早在法國發表學術論文者。
1906年,李石曾與吳稚暉、張靜江等在巴黎發起組織世界社,致力於教育。1906年8月李石曾加入同盟會。
1907,李石曾與吳稚暉、張靜江等人開辦《新世紀》雜誌,宣傳無政府主義。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想之一,後來在中國影響很大,中國共產黨崛起以後漸漸被排擠、衰落。
1909年年初,李石曾在巴黎成立了一個豆腐公司,並陸續從他的故鄉河北高陽招聘了30多位華工到巴黎郊區(加爾那‧哥倫比村,La Garenne-Colombes)的豆腐工廠做工(孫中山先生在1909年路過巴黎時參觀了這家豆腐工廠)。後來他的公司生產的豆制品還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萬國食品展覽會”,開始在歐洲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李石曾的動機有二:其一,制作各種便宜的豆製品,以解決中國面临的飢荒。其二,吸引中國人到法國邊工作邊讀書:同等配置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勤工儉學運動由此誕生。通過該運動,20世紀初,兩千多名中國學生來到法國,但是由於法國經濟的困境,學生們學習與生活難以為繼。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李也回到了中國參加革命。
參加「留法儉學會」编辑
1912年,李石曾與吳稚暉、汪精衛、蔡元培等人開辦留法儉學會,幫助國内窮學生到法國學習[3],後來最鼎盛的時候1919-1920年間送出1,600-2,000名學生赴法,許多人後來成爲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包括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1914年,李石曾在巴黎開了第一家中國餐廳,並在1915年在巴黎創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於1916年和蔡元培創立了華法教育會。他把自己一生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投入到中法教育事業中:他是北京中法大學的創始人,另外還創立了其他國際機搆,如日內瓦中國國際圖書館。
北洋政府時期编辑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稚暉,利用庚子賠款,在北京創辦中法大學。李石曾出任董事長,蔡元培出任校長。1920年冬,蔡元培、李石曾到達法國,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商議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成立里昂中法大學(法語: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里昂中法大學直到1947年,因為經費困難停辦。
1923年,蔡元培辭中法大學校長,李石曾立即兼任代校長。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北京的臨時執政段祺瑞下令通緝李大釗、李石曾等人,罪名是:“假借共產黨說,嘯聚群眾,率領暴徒,闖襲國務院。”李石曾避居東交民巷法國醫院。中法大學校長改由李書華繼任。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李石曾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之後連任第二至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以及第七至第十屆中央評議委員。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甲子兵變”,11月5日命鹿鍾麟逼溥儀自廢帝號,永離紫禁城。李石曾奉馮玉祥之命,前去接收紫禁城,紹英面詰之,石曾笑而不答。李石曾建議馮玉祥設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室善後委員會。這兩個委員會均由李石曾任委員長。華世奎對李石曾極不滿,見人輒罵李是“文正孽子”。段祺瑞更為不滿,公然聲稱「日後還把皇帝請回來」。1925年9月,“清宮善後委員會”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及“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並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民政府北伐後编辑
1927年4月,國民政府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在南京舉行,李石曾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會議決議推選李石曾、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共同起草《中研院組織法》。同年5月9日,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石曾、張靜江等人為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
1928年6月,國民黨北伐,進軍北京,改稱「北平」。國民政府任命李石曾為國立北平大學校長,師範大學校長、及國立北平研究院院長等職務。
1936年,李石曾與蔡元培、陶玄、張靜江等在上海創辦世界學校,實行教育救國和科學救國,把學生從小培養成出國留學及有用的人才[4]。日本戰敗之後,李石回到中國,定居上海。1948年被蔣中正聘為首批總統府資政。
赴台编辑
1956年到台灣。1958年,為了緬懷吳稚暉,擇定吳先生最後養病之阿裏山麓——嘉義市彌陀寺北側為校址,和鄧傳楷共同發起籌創私立稚暉初級中學(1996年改制為嘉義市私立仁義高級中學)[5]。
1973年李於臺北病逝。
著作编辑
- 《石僧筆記》
- 《擴武自述》
- 《石僧隨筆》
参考文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李石曾 |
教育職務 | |||
---|---|---|---|
學術機關職務 | |||
國立北平大學 | |||
前任: 劉哲 |
國立北平大學校長 1928年6月—1929年1月 |
繼任: 陳大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