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
有用戶建議將本條目拆分為民营化和私有化。(討論) |
私有化(英語:Privatisation、美式英语:Privatization),又譯即民營化,指的是一種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转给私人的商業模式。
定義编辑
私有化(Privatisation)一词在英文裏有好幾種不同的意思:
詞源编辑
原本英文中並沒有這個詞彙,第一個出現“私有化(Privatisation)”的時間是1923年4月,《紐約時報》的經濟版面中首次出現這個字,但是帶有引號,因為這是一篇德文演講的翻譯,所以美式英語中才把“Privatisation”轉換為更加符合英文拼寫方式的“Privatization”。在篇文章中其中提到,美國的一個私人公司要收購德國國有鐵路[5]。而在德語中,“Privatisierung”這個詞至少從19世紀就開始使用了[6],而德語的詞源則是來自拉丁語,是從和拉丁語一樣寫法的法語“privatus(私人的)”傳入德國的[7]。
“再私有化”一詞也是直接從德語“Reprivatisierung”中翻譯過來的,於1930年代中期在美國被頻繁使用,因為《經濟學人》報導了納粹德國在1931年的經濟危機時大量出售自己的國有銀行給私人股東,這種不尋常的行為讓該詞成為美國社會的日常口語[8]。
由於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讓眾多國家企業變成民營企業,導致“私有化”這個詞在20世紀70~80年代在英國也變得普遍。撒其爾借鑒了強烈支持私有化的英國國會議員——戴維·豪厄爾(David Howell)的說法,而豪厄爾又是從奧地利的管理學專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在1969年的著作《不連續的時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那裡看來的,因為奧地利也講德語[8]。
概述编辑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
人们往往把「私有化」与工业企业或服务业(如采矿、制造业以及电力等)联系起来。然而,私有化可以被应用于任何资产,如土地、公路乃至自来水等。近年来,一些以往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如教育、卫生事业等在许多国家成为私有化最热门的新对象。
理论上,私有化有利于建立自由市场,鼓励竞争;其支持者认为,私有化的这一特点使公众以竞争性的价格获得更广泛的选择。与之相反,社会主义者反对私有化,认为政府将其对重要公共服务的控制权赋予私有企业会削弱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控制,而这种行为将导致私有企业因追逐利润而过度压缩成本,并提高服务售价,造成公共服务品質低下,例如医疗、自来水、消防等部门的私有化。此外还有军事私有化形成的军工复合体和监狱私有化形成的监工复合体对和平和人身自由的侵蚀遭到广泛的批评。
一般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许多国家实行国有化,但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私有化成为趋势(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这种私有化的趋势常被归纳为新自由主义政策“全球化浪潮”的一部分。观察家指出,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政策对私有化的兴起有重要影响。“私有化”作为术语在1948年被提出,1980年代,由于在《经济学人》中多次出现,而普及起来。
私有化的计划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这些计划分成三类。第一类是1989年后东欧转型经济体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进行的私有化改造。第二类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影响和压力下进行的私有化计划。第三类是发达国家进行的私有化计划,其中进行的最全面且广泛的当数新西兰和英国在1980年代、1990年代进行的私有计划,而其中最大規模之私營化計劃是1991年元旦成立之德國郵政。
形式编辑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
私有化含多重意義,從廣義來說,主要有:
- 資產的擁有權轉移即私有化,例如香港將房屋委員會的商場及停車場售予領匯
- 利用私人市場的營運方式,無論目的是自負盈虧,還是為了謀取利潤,即私營化,在香港的例子包括房屋委員會、醫院管理局及香港機場管理局。
- 把一些演藝團體改以商業原則運作,如:香港芭蕾舞團和管絃樂團。
具體的方法包括:
反私有化运动编辑
民營化是華盛頓共識的主項之一,G7以此來要求發展中國家(尤以中南美洲),世界銀行的經援就以受援國的民營化為達成協議的主條件之一。台灣遭受此壓力,1989年後多次被迫釋放官股黨股,也因此從事各種改革,2000年代以來更引發二次金改、油電雙漲等爭議。 对诸如自来水、电力等重要公共服务部门的私有化建议常常遭到民间组织和居民的强烈反对。反私有化运动以游行示威和政治途径实现,有时则演变成为嚴重暴力冲突。例如玻利维亚中西部城市科恰班巴2000年发生的骚亂;秘鲁南部城市阿雷基帕2002年6月发生的骚动;2004年乌拉圭反自来水经营权私有化运动中,民间组织发起禁止自来水经营权私有化的全民公决,并于10月獲得通过。
參考資料编辑
註釋编辑
- ^ Chowdhury, F. L. ‘’Corrupt Bureaucracy and Privatisation of Tax Enforcement’’, 2006: Pathak Samabesh, Dhaka.
- ^ Musselburgh Co-op in crisis as privatization bid fails.. Co-operative News. 2005-11-01 [2008-05-21].
- ^ Fernando, Jason. Going Private Definition. Investopedia. [2021-08-05] (英语).
- ^ Dumont, Marvin. Why Do Public Companies Go Private?. Investopedia. [2021-08-05] (英语).
- ^ Asserts Americans 'Plot' With French. The New York Times. 7 April 1923: 4.
- ^ Kämmerer, Jörn Axel. Privatisierung. Tübingen: Mohr Siebeck. 2001. ISBN 978-3-16-147515-3 (德语).
- ^ Privatisieren. Duden.
- ^ 8.0 8.1 Bel, Germa. The Coining of "Privatization" and Germany's National Socialist Par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Summer 2006, 20 (3): 187–194. S2CID 33815402. doi:10.1257/jep.20.3.187.
文獻编辑
- Nico Perrone (2002), Economia pubblica rimossa, Milan, Giuffrè ISBN 88-14-10088-8
- Mayer, Florian (2006) Vom Niedergang des unternehmerisch tätigen Staates: Privatisierungspolitik in Großbritannien, Frankreich, Italien und Deutschland, VS Verlag, Wiesbaden, ISBN 3-531-14918-0
- Megginson and Netter, From state to market: 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9(2), June 2001, 321-89.
- Juliet D’Souza, William L. Megginson (1999), "The Financial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Privatised Firms during the 1990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of Finance August 1999
- von Hayek, Friedrich,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 Smith, Adam (1994) The Wealth of Nations
- Stiglitz, Joseph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私有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中国经济网 201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