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官章名承麟,艺名菊侬,後改艳秋,字玉霜,后改御霜,男,满洲正黄旗人,程佳氏,北京人,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青衣程派创始人。曾任北平中國戲曲音樂學院副院長。
程硯秋 | |
---|---|
![]() | |
个人资料 | |
字 | 玉霜(后改御霜) |
出生 | 1904年1月1日![]() |
逝世 | 1958年3月9日![]() | (54歲)
死因 | 心肌梗塞 |
民族 | 满族 |
国籍 | ![]() ![]() ![]() ![]() |
政党 | ![]() |
艺名编辑
最早官名是承麟,砚秋恩师罗惇曧把“承”改为汉姓“程”。程砚秋最初艺名是菊侬,1918年改为艳秋,字玉霜,后改御霜,取意于“艳于秋者厥为菊”,后改艺名为程砚秋,取意“砚田勤耕秋为收”。
生平编辑
程砚秋清光绪二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酉时生于北京。幼年家贫,6岁经人介绍卖身入荣蝶仙门下学京剧,登台后不久声誉鹊起,被罗瘿公赏识。程听从罗瘿公的安排,分别拜师梅兰芳及梅兰芳的老师王瑶卿学习京剧。程嗓音条件并不好,但是在王瑶卿的指点下,发展成了婉转深沉的程派唱腔。1922年18岁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
1920年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王明华,即是砚秋的师娘,向程砚秋介绍果湘琳(京剧艺人)之长女与之订婚。那年程砚秋才16岁,还很年轻不想早成家,提婚的事就搁置了下来。1921年2月罗瘿公与梅家再次撮合,这次提亲的对象不是原来果家的长女,而是次女果秀英,那时提亲是不让相亲的,砚秋被带到一家列有果家全家福照片的照相馆,程砚秋看了照片觉得很好。1923年4月9日梅兰芳、王明华夫妇为媒,举行结婚聘礼仪式。1923年4月26日,程、果二人举行结婚典礼,罗瘿公并为秀英更名作果素瑛。
1924年,金仲荪开始从事编剧工作,专为程砚秋作剧。
1930年,延聘名畫家邵逸軒君,教授繪畫,用功極勤,曾一日而書五福,畫三幅。
1932年1月与焦菊隐赴法国考察戏剧。程砚秋是一位爱国艺术家,他曾演爱国戏剧《亡蜀鉴》(川剧也有该剧,名为《江油关》),但很快遭到国民政府禁演。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北京通过义演为抗日捐款,并且拒绝为日本人唱戏,但最终由于被迫害,无法继续演出,所以程砚秋回乡务农直到战争结束。
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4年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3月9日20时20分,程砚秋因患心肌梗塞于北京逝世[1]。
程砚秋所演的戏,大多数为悲剧,如《荒山泪》《春闺梦》《文姬归汉》等,只有《锁麟囊》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程砚秋晚年最后一部戏是《英台抗婚》。中年后兼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对舞台艺术和剧种源流等有所论述,编为《程砚秋文集》。
剧目编辑
程砚秋所演的剧目有《梨花记》、《花舫缘》、《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亡蜀鉴》、《金锁记》、《碧玉簪》、《聂隐娘》、《梅妃》、《沈云英》、《文姬归汉》、《斟情记》、《朱痕记》、《荒山泪》、《春闺梦》、《费宫人》、《锁麟囊》、《女儿心》、《马昭仪》等。其中《荒山泪》被拍成电影。
軼事编辑
程硯秋在1930年代,除日常工作外,每星期有三天與夫人一起學習法文,另平日常以書畫創作自娛。
参考资料编辑
- ^ 京剧艺术家程砚秋病逝. 人民日报. 1958年3月11日: 第1版.
- ^ 王英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期間的箏樂藝術〉. 《中國音樂學》. 2009, (1): 43-48.
一些由项斯华用筝移植的传统京剧唱段,如《文姬归汉》、《捉放宿店》、《卧龙吊孝》、《消遥津》等也极为出色,尤其是模仿“程(砚秋)派”唱腔的“《文姬归汉》一曲,作者演奏时充分施展了典雅、柔丽、细腻、含蓄的演奏技法,右手弹拨的单音,音色圆润,左手恰如其分地把握起、收、回、落、轻、重、快、慢等,把唱腔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1975年,欢迎尼克松访华晚会上,她演奏的该曲,倍受赞誉。
- ^ 嚴曉星. 《近世古琴逸話》. 〈戲曲大家與琴〉 (北京: 中華書局). 2013: 118. ISBN 978710109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