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
香港电影,又稱港产片、港片,始於20世紀初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全盛時期年產量超過三百部,為香港贏得「東方荷里活」的美譽。此外,香港電影金像獎為香港電影業的一大盛事。
香港電影 | |
---|---|
![]() | |
银幕数 | 271(2018年)[1] |
· 人均银幕数 | 2.6萬人(2018年) |
电影作品制作(2018年)[1] | |
总数 | 53 |
观影人次(2018年)[1] | |
总数 | 2,554萬 |
票房收入(2021年)[2] | |
总数 | 12億港元 |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歷史
萌芽时期
1896年初,電影在法國問世後不久即傳入香港。1901年,香港首家電影院「喜來園」開業。《偷燒鴨》《莊子試妻》為香港最早製作的一批本土電影。1923年,黎民偉及兄長成立了香港第一間全華資製作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1925年,拍攝的首部故事長片《胭脂》在香港公映,叫好叫座,為香港商業電影發展奠定基礎。隨後的省港大罷工,令剛萌芽的香港電影業陷於停頓,直至1930年代初復蘇。
1935年,香港停止默片生產,正式進入有聲電影時代,粵語片產量迅速增加。1938年,上海新華電影公司在港出品第一部國語片《貂蟬》,香港電影自此形成粵語片、國語片雙製片體系。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後,大量資金及人才流入香港,香港因政治環境相對穩定,逐漸成為華語電影的重要生產基地。
黃金時期
1950年代,以東南亞來港的邵氏兄弟及電懋公司的創立為標志,香港電影開始進入大公司主導、量質俱優的黃金時期。電懋以富有摩登氣息的都市小品見長,邵氏則仿照美國荷里活大製片廠制度,斥資興建邵氏影城,兩大公司競爭漸趨白熱化。1963年,邵氏拍製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和東南亞掀起熱潮,其後,邵氏再接再厲,在1960年代末推出新派武俠片,兩大首創片種將邵氏推向巔峰,成爲當時香港電影的一代霸主。
1970年,采用獨立製片人制度的嘉禾公司成立,因起用李小龍拍攝系列功夫片而聲名鵲起,李小龍亦成爲香港首位蜚聲國際的知名電影巨星。其後,許冠文兄弟的港式地道喜劇和洪金寶、成龍的動作喜劇迅速接棒,成爲當時香港電影的金字招牌。1970年代末,衆多具有學院經驗的年輕導演晉身電影界,拍攝出不同於傳統、帶有强烈個人風格的電影,形成「香港電影新浪潮」。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明星演員湧入影壇,題材百花齊放,票房記錄不斷刷新,影響力達到空前高峰。邵氏衰落後,嘉禾和新成立的新藝城、德寶成爲影壇三大勢力。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系列、嘉禾的警察故事系列、德寶的福星系列創造了港式動作喜劇的熱潮,《英雄本色系列》、《龍虎風雲》的走紅,使警匪片成爲日後港產片的重要分支。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徐克的武俠電影系列、吳宇森的暴力美学系列大放異彩,備受影迷追捧。王家衛的藝術電影揚名海外,屢獲國際影展殊榮。
低迷時期
1990年代中後期,由於荷里活特效大片興起搶占市場份額,對港產片需求日減,盜版錄影帶、影碟泛濫,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外圍市場急劇萎縮,加上香港主權移交、CEPA簽訂後大批影人北上發展、投身合拍片市場,台前幕後青黃不接,香港電影工業由盛轉衰,本土電影票房低迷,產量連年遞減,「香港電影已死」的討論甚囂塵上。2002年上映的《無間道》,被視爲香港電影低迷時期的里程碑,亦將港產警匪片臥底、鬥智等元素延續至今。在香港電影低潮期成立的銀河映像,成爲港片的中流砥柱。一方面,大部分活躍在香港影壇的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深入參與中國内地電影拍攝,而投資巨大的香港電影必須依靠合拍片身份進入中國内地市場,有電影人如成龍甚至喊出「沒有香港電影,只有中國電影」的口號,合拍片題材亦多局限於警匪動作片,另一面,留守香港的新晉導演通過低成本的小型製作,拍攝貼地的本土現實主義電影。
里程碑
- 2000年代:年產量銳減至不足百部,
特色
香港電影為高度商業化、類型化的電影工業體系,曾以快速迎合市場需求、流水作業狀態著稱,巔峰時期曾有製作周期極短的「七日鮮」一説。
美國電影電影研究者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在專著《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中,將香港電影特色形容為「盡皆過火、盡是癲狂」。波德維爾認為香港電影使用了很多電影藝術的技法,比如快速剪接、鏡頭內的精巧調動等等。他認為這些技藝是香港電影成功的秘訣。相對於劇情縝密和邏輯性,香港電影更注重人物的塑造。很多香港電影劇情的上邏輯性並不十分嚴密,但電影實在塑造了太過精彩的人物。通過人物來推動故事,表達思想,人物成為故事的靈魂。
電影產業
播映場地
早於20世紀初香港已有電影院,早期集中在中環一帶,後來才擴展到市區各地。早年的戲院規模很大,擁有逾千座位。惟現時的戲院已變成迷你型,由兩間至數間容納百多人的迷你戲院組成,方便同時播放不同的電影。
歷年票房收入
年份 | 票房收入(港元) | 參考 |
---|---|---|
2008 | $1,105,673,802 | [3] |
2009 | $1,177,511,548 | [4] |
2010 | $1,339,103,136 | [5] |
2011 | $1,392,170,518 | [6] |
2012 | $1,559,237,866 | [7] |
2013 | $1,625,579,205 | [8] |
2014 | $1,647,105,559 | [9] |
2015 | $1,986,449,621 | [10] |
2016 | $1,947,596,448 | [11] |
2017 | $1,854,055,424 | [12] |
2018 | $1,957,519,527 | [13] |
2019 | $1,923,194,109 | [14] |
2020 | $536,925,187 | [2] |
2021 | $1,208,971,838 | [2] |
電影學院
香港目前有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以及香港演藝學院有開設電影系,而香港都會大學、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都設有專門的影視製作專業,當中浸大和城大更是全球十大卓越電影學院之一[15],而且專業方向分得很細。這為製作劇集提供了培訓人才的保障。
電影片場
電影分級制
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於1988年立法制定,將電影分為三個級別。其中第IIA級、IIB級的分級只屬勸喻,沒有強制性的法律規限。第Ⅲ級電影則強制禁止18歲以下人士觀看。
級別 | 定義 |
---|---|
第I級 | 適合任何年齡人士觀看 |
第IIA級 | 兒童不宜 |
第IIB級 | 青少年及兒童不宜 |
第III級 | 只准18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
香港電影節及獎項
香港每年均舉行不少的電影節及影展,包括:
- 香港亞洲電影節(Hong Kong Asian Film Festival;官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Hong Kong Asian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官網)
- 香港澳洲電影節(Hong Kong Australian Film Festival)
- 香港法國電影節(Hong Kong French Film Festival)
- 香港德國電影節(Hong Kong German Film Festival)
- 香港國際電影節
- 香港猶太電影節(Hong Kong Jewish Film Festival;官網)
- 香港同志影展
- 香港流動影片節(Hong Kong Mobile Film Festival;官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難民電影節(Refugee Film Festival)
- 香港獨立電影節 (Hong Ko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官網)
電影獎項則有: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 香港電影金像獎
-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已停辦)
- 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Hong Kong Independent Short Film and Video Award;官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鮮浪潮短片競賽
還有一個行業展:
参见
參考文獻
引用
- ^ 1.0 1.1 1.2 香港電影業資料彙編-2018. 創意香港.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2).
- ^ 2.0 2.1 2.2 2021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22-01-03 [2022-0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16).
- ^ 2009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影業協會. 2010-01-02 [2014-07-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 ^ 2010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影業協會. 2011-01-03 [2019-07-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27).
- ^ 2011年香港電影票房及上映數量總結 (PDF). 香港影業協會. 2012-01-03 [2019-07-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7-14).
- ^ 2012年香港電影市道整 (PDF). 香港影業協會. [2019-07-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7-14).
- ^ 2013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4-01-02 [2019-06-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5).
- ^ 2014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5-01-02 [2019-06-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4).
- ^ 2015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6-01-04 [2019-02-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5).
- ^ 2016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7-01-03 [2019-06-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11).
- ^ 2017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8-01-02 [2018-01-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6).
- ^ 2018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9-01-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7).
- ^ 2019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20-01-02 [2020-0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29).
- ^ 2020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21-01-04 [2021-0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2).
- ^ 全球十大電影學院 浸大城大各佔一席. 文匯報. 2012年1月19日 [2017年10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6日).
- ^ 發揮後期製作潛力,打造電影特效樞紐. 經濟日報. 2019年4月23日 [2019年7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5月22日).
來源
- 書籍
- 趙衛防. 《香港電影史 1897-2006》.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ISBN 978-7-5043-5300-9.
- 黃愛玲. 《現代萬歲 光藝的都市風華》. 香港電影資料館. ISBN 962-8050-37-0.
- 李焯桃.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 上冊》. 創建出版公司. ISBN 962-420-091-2.
- 李焯桃.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 下冊》. 創建出版公司. ISBN 962-420-092-0.
- 李焯桃. 《觀逆集·香港電影篇》. 次文化有限公司. [2020-12-05]. ISBN 962-7420-05-66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2). - 李焯桃. 《觀逆集·中外電影篇》. 次文化有限公司. [2020-12-05]. ISBN 962-7420-05-77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2).
- 網站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香港電影 |
- 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網站
- 香港特區政府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電影資料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國際電影節
- 香港國際影視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藝術發展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出產的電影總列表 1914-2010(500多頁的pdf檔案)
- 香港影庫
- 香港影片大全-香港電影資料館
- 風起潮湧 七十年代香港電影-香港電影資料館
- 文匯報: 香港電影世紀回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電影新世代:影像的知覺現象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