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銀行中心 (香港)
美國銀行中心(英語:Bank of America Tower,簡稱美銀中心),是香港金鐘夏慤道12號一幢甲級寫字樓大廈,物業樓高37層。因業主數度改變,大樓名稱曾分別為「金門大廈」和「佳寧中心」。又因大廈外貌呈工整的長方形,曾有「方正大廈」的別稱[來源請求]。該建築物由金門建築興建,承租者先後包括佳寧置業、美國銀行、德祥企業、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及醫生辦公室,事務律師辦公室,大律師辦公室等。
簡介编辑
美國銀行中心樓高37層,地下至1樓部份範圍為商場,提供小量快餐店。1樓其餘部份至2樓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商學院市區教學中心、法律學院研究生部及專業進修學院,3至4樓為停車場,5樓以上屬寫字樓。
歷史编辑
美國銀行中心現址,原為金鐘兵房一部份,1970年代初,政府拍賣土地,由金門建築擊敗當時實力雄厚的香港置地投得,發展成金門大廈,於1975年落成啟用。同年怡和成功地收購金門建築為其附屬公司,金門大廈遂落入怡和手上。在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於1980年代重建完成之前,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一度曾於該大廈之地庫設立金庫。
佳寧中心编辑
1980年1月,佳寧主席陳松青以9億9800萬港元購入金門大廈,並改名為佳寧中心,數月後,以接近一倍的16億8000萬港元轉售予另一財團,當時的交易並無向銀行借貸,佳寧聲稱收購資金由佳寧背後的財團支付,交易實際是意圖向外界展示佳寧集團的實力。
1982至1983年間,由蕭永豐構思的上流人士俱樂部 The I Club 在中心內營運[1],開幕日邀請了安迪·華荷等名人出席[2],惟因投資信心致財務問題在一年內結束。
1982年,香港地產因前途問題而大跌。1982年10月,佳寧的債權銀行入稟法院要求將其清盤。1983年10月佳寧集團清盤。1983年9月,香港警方開始調查佳寧於1980年金門大廈的交易,當中陳松青等人因涉嫌詐騙被提出檢控。經過複雜司法程序,1987年案件在最高法院審判。
美國銀行中心编辑
在佳寧清盤後,佳寧大廈分層出售,由美國銀行購得數層作為香港辦事處,並得命名權,所以易名成「美國銀行中心」。在2000年代初,美國銀行香港辦事處已經遷至國金二期及九龍貿易中心,只保留美國銀行中心的命名權及外牆廣告權。
鄰近建築物编辑
交通编辑
物業位處中環及金鐘之間,由港鐵中環站出口,步行5至10分鐘可達該廈,而大廈商場出口,有接駁天橋連至金鐘廊,亦即可通往金鐘港鐵站及該區商廈。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來源编辑
- ^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石漢瑞的圖語世界」展覽手冊 (PDF). 照鏡環印社. 2021-04 [2021-12-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2-30).
- ^ 彭綺雲. 香港視覺文化:M+指南. 倫敦、香港: Thames & Hudson Ltd、M+. 2021: 72. ISBN 9780500024942.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香港美國銀行中心 |